今年的高三应届生,确实有点苦。如果考生心仪一所名校,就必须忍受名校的“坏脾气”——政策多变。
大学自主招考的格局出现前所未有的“异动”:以北大为首的“北约”集纳国内13所高校,对阵以清华为首的“华约”7校,加上今年新成立的8校“同盟”——2011年的自主招生选拔,注定会上演一场名校之间的“三国杀”。
作为对高考制度的改革方案,大学实行自主招生,迄今已走过八个年头,国内有自主招生权限的高校扩容到80所。记者查阅在三大考试联盟中充当“领头羊”角色的高校近3年内的自主招考政策发现,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沪上部属高校复旦、上海交大和同济,每年的招生政策竟然都不相同!不仅如此,与考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自主招考时间、联考内容以及一些具体学科的考试办法,也会“突然起变化”。
无怪乎如今的高三生和高中老师要感叹:“大学如此变戏法,我们怎么跟得上?”
名校自主招生 政策一年一变
国内高校探索自主招生的人才选拔方式,始于2003年。按照教育部的最初规定,自主招生人数不能超过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数的5%。
“如果当初能够守住5%的比例,或许现在就不会这么乱。”沪上一位已经加入联考大军的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坦言。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在近三年来确实是“一年一个样”,这样的“异动”,与2009年教育部的一条政策有关——“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招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其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生源较好的试点高校如拟适当扩大自主选拔录取人数,须经教育部同意。”
正是从2009年开始,5%试点的上限被突破,个别学校的自主招生比例迅速突破了30%。
由于高校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放大,为了抢夺优秀生源,名校之间的“掐尖战”骤然升级,使出的招生花样让高考生和高中老师们应接不暇。
以北大为例,最近3年招生,每年有新招:2009年,该校率先将5%的自主招生比例提高到10%,扩大面试范围;2010年北大首推“中学校长推荐制”,在全国13个省份的39所中学试点。这一年,北大还首次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大学实行“三校联考”。到2011年,被北大认定资质的中学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多达161所,而新近集结的“北约”盟友,也由3校扩充到7校,并在一周内发展到13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