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观察评论】拯救农村小学 唯有教育公平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0-12-13

      20101213090010.jpg20101213090032.jpg

    王真/图

        新华网河南频道12月13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学生,这是我们常见的学校班级。如果是一个老师带一个学生,这样的学校你见过吗?这并不是传说中的私塾,而是目前我省很多农村小学的真实现状。目前,我省很多农村小学师生流失越来越严重……

      【现象】一所小学4个学生

        昨天上午,在焦作市修武县范村小学一年级教室里,3个小学生正坐在课桌前朗读古诗,一个中年教师正在教室里轻轻走动。你没有看错,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室,这也是这个班的全部学生。

        更为夸张的是,范村小学三年级,这个班里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在整个范村小学,只有两个老师、4个学生。空荡荡的操场,一间间荒废的教室,都显出这所学校的落寞。

        范村小学的建校纪念碑上清楚地显示,学校2004年建校,学校落成不过6年。范村小学的老师说,这所学校在建校之初有100多名学生,但是,学生却一年比一年减少。2008年开始,减少人数更加明显。短短6年,一所村小学就衰落成这样。

        在农村从教20多年的张老师说,学生的严重流失是学校衰落的根本原因。张老师说,很多家长为了寻求更好的教学质量,纷纷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外县上学。

        但是,范村小学的老师并没有因为学校人数锐减就放弃教书。这里的老师说,只要还有一个学生,这里仍然是一所学校,他们就会一直教下去。

       【探因】农村小学师生流失严重

        焦作市修武县范村小学的尴尬并非个例。在中牟县三官庙乡后楼赵村小学,笔者看到了类似的情况。这所小学的校长说,这所学校五年级只有5个人,六年级只有6个人,二年级也只有5个人。

        后楼赵村小学6个年级,总共只有4个老师。校长说:“6个年级,每个老师要教三门课。”

        课时压力让老师们应接不暇。于是,每天大多数时间,孩子们都只能上自习。对于高年级学生,自习是自觉学习;而对于低年级学生,就彻底“放了羊”,一没有老师,低年级学生就在教室里疯跑。

        老师如此短缺,还能保证教学质量吗?校长无奈地表示,农村条件艰苦,近几年很多老师都纷纷跳槽去了县里或者待遇更好的地方。

        校长说,在中牟县,整个三官庙乡都缺老师。这里很多老师都到县城里教书了,留在农村小学的老师年纪都偏大,40多岁都算是年轻老师,20多岁的年轻老师根本见不到。

        笔者调查时发现,在全省各地的农村小学都有类似的现象。

        焦作范村小学,2名老师、4名学生;中牟三官庙乡后楼赵村小学,4名老师、50名学生;开封后张铁村小学,流失学生10余名;新乡市延津县马庄乡小学,五、六年级撤销;许昌市鄢陵县蒋庄小学,流失学生67人,只剩下一年级和学前班。

       【举措】并校也不能解决问题

        在笔者调查中,老师们认为:农民工进城,子女也随之进城上学,这成了如今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

        最近10年间,这一变化也非常明显。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当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生达34.89万人。

        焦作高村乡中心校校长冯真凯说,这所学校的学生“2005年以后明显减少,平均每年学生减少百余人”。

        为了应对生源的严重流失,很多县区纷纷实施了村小学撤并的举措。但在这样的资源整合中,小学低年级班级该何去何从,成了一个尴尬的问题。

        许昌鄢陵蒋庄小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蒋庄小学衰落到只剩下一年级和学前班,但即便这样,这所学校还是必须存在。因为这些年龄很小的孩子,都还离不开父母照顾,需要就近上学。

        为此,不少地方撤并村小学教学点时,都采取保留校舍,保留部分教师,保留三年级以下班级的“三保策略”。这样可以方便低年级孩子就近上学。

        但这种半撤半留的措施,却演变出了新的问题,学校越来越小,老师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最小班级。这样的状况,能让教学质量得到充分保证吗?“这所学校好,学生少,好带。”一位老师自嘲地说。

       【困境】目前还没有解决办法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学校越来越小,似乎让这些村小学逐渐陷入被遗忘的边缘。比如蒋庄小学,校舍年久失修,常年漏雨,体育设施也只有一个双杠、一个滑梯。

        那么,这些村小学该不该继续存在?该如何存在?十二五规划指出,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是坚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越来越小的村小学,还要继续小下去吗?

        笔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针对部分农村小学越来越小的情况,教育厅还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 (段荔娜 王睿)

        农村义务教育不仅仅是句口号

        邱延波

        我们常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当某些农村小学只剩下学前班和一年级,或者只保留其中一两个年级时,这些小学小得已经称不上“麻雀”了。

        从目前经济发展来看,城镇化是一个大趋势,外出打工的人会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人会越来越少。那些“五脏不全”的小学,其以后的命运不难预料。

        我们不能阻挡社会发展的城镇化趋势,也不能阻挡农村人外出的打工潮,但是,毕竟还有一些孩子留守在农村。我们不能因此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或者增加他们接受教育的成本。

        除了外出打工导致的学生流失,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原因是城乡教育的不均衡所导致的农村小学老师和学生的流失。

        试想,如果农村小学的教育与城市教育条件一样好,农村小学的教师还会流失到城市吗?那些外出务工人员在带孩子到城市求学的时候,也会思考再三,同样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何必要舍近求远,而且还要增加成本?

        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至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考虑并解决农村小学的这种问题。毕竟,教育担负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那些农村小学同样担负着这样的责任。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都不应该被剥夺。义务教育不仅仅是句口号,现在,如何解决农村小学越来越小即将消失的危险,已经迫在眉睫了。

    

        逾五成农村初任教师感觉工作太累

        拥有国家正式编制、教龄只有1~3年,却想着要“跳槽”到城镇或市区学校工作或“晋升”考研、考公务员,这是相当多的农村初任教师的心理状态。农村留不住青年教师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调查发现,初任教师对工资和福利待遇基本满意,但对食宿的满意度较低。有85.1%的初任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在当地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是限于农村学校经济状况,要么宿舍过于拥挤,要么冬季没有取暖设备,很多大城市毕业的年轻教师都对这种生活条件的落差一时难以接受和满意。

        此外,受农村条件的限制,初任教师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调查显示,看电视(57.4%)成为初任教师业余时间最主要的活动,看电影、唱歌、运动、上网等也是获选较多的业余活动。肖伟平通过访谈发现,初任教师普遍反映周一至周五很少有时间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周末有点时间还得备课或批改作业。

        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多达35.8%的人表示自己是出于“不得已”而选择从事教育事业,而这部分教师在描述自己的工作态度时,都选择了“得过且过,毫无积极性可言”。

        在农村教书,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闲适自在,因为缺少科任老师,不少老师都得身兼多门课程,工作强度比较大。调查显示,有55.4%的初任教师感觉工作“较累”或“很累”。其中,每天工作6~8小时的占46.8%,而每天工作8~10小时或是在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38.3%和11.7%。

        由于资历尚浅,初任教师普遍感觉自己缺乏“班级管理技能”(45.7%),“教学技能”(36.2%)。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会举办一些培训,但有75.2%的初任教师认为这些培训的内容与自己的需要相脱节。大部分初任教师(76.9%)希望通过观摩优质课、与骨干教师交流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适应农村地区的课堂教学。

        调查中,不少初任教师反映,村校传统的“老带新”帮扶策略已不能适应目前的教育需求。笔者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本科毕业的初任教师理论知识掌握更好,但由于专科毕业的初任教师在校期间获得了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上岗后专科生反而比本科生更容易适应工作环境和要求。“适应难,扎根更难”是笔者跟一些青年男老师交流后的一个感受。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少有关于农村初任教师的论文研究。“现在太多的关注都给了学生,而老师却往往被忽略了。”笔者希望教育的主管部门能切实解决这些初任教师的难处,好让他们能够安心留在农村教书。 (肖伟平 谢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