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今天就会结束了,接下来这段时间常成为考生生活中的“真空期”。当浩如烟海的练习题没有了,紧凑局促的活动空间放大了,分秒必争的复习与背记消失了,忽而把考前叫苦不迭的一切给统统赶走时,各式各样的身心问题可能会乘虚而入。据心理专家介绍,这段时间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往往高于高考前。为此,记者走访了几家医院,希望能给考生在这段时间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有所帮助。小心遇上高考后综合征
唐都医院神经内科雷革胜副教授告诉记者,人在遇到重大事情时,都会有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过大,就会形成期待型焦虑,这是由于心理的一种不确定性造成的。对于考生而言,这种不确定性,又称作“高考后综合征”或是“高考应急综合征”。很多考生会受到“高考改变命运”等的影响,促使他的思维进入了一种局限模式,于是就会出现以下不良心理状况:
自闭心理:感到茫然无措,心里空荡荡的。这种失落的心理会使他们失去热情,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内不愿见人,不与人交流,吃不下,睡不着,情绪低落;
自卑心理:具有自卑情结的考生一般将高考的失败看作是人生前途的终结,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低人一等,整日长吁短叹,反复咀嚼着自己的失败和痛苦,陷入忧郁中不能自拔;
抑郁心理:有一些过分追求完美的考生,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过高,考试中稍有偏差,便惴惴不安,郁郁寡欢,他的思维一直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论是谈任何事情都会让他过于紧张;
放纵心理:这部分学生会反其道而行,这种状况经常会出现在一部分平时学习较差、自知高考无望的考生中,他们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
如果上述症状超过三天,说明考生已经与“高考综合征”有了不解之缘,应尽快找心理专家解决这些不良状况。如何走出心理误区
西安交大一附院精神心理卫生科副主任马现仓说,避免考生“高考后综合征”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高考的结束并不是考生心理调节的尾声,而是新一阶段心理调节的开始。
选择合适的方法释放情绪 要注重精神调节的“积极休息”。考生可以约好友聊天、结伴郊游,看一看高考期间无暇浏览的文章书籍,打打球、游游泳、唱唱歌、帮家长做点儿家务等。
走出自责内疚的误区 考试后若感到成绩不理想,大多数考生会由此产生自责内疚,严重内疚的考生甚至会出现抑郁症状。此类考生可以选择一些集体活动,一般来说,和同学在一起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家长不妨在高考后陪孩子出去旅游或是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
家长不要冷落责备孩子 其实孩子在这个时候,往往经受着巨大的煎熬,因此,这时更需要父母能给予必要的关注与接纳,家长此时要多与孩子沟通,缓解其心理压力,做好面对失败的准备,家长切不可抱怨、责备,甚至认为孩子不争气而打骂孩子。
此外有的考生会将情绪的释放表现为暴饮暴食,因此家长要在此时给孩子在饮食上一种正确的控制,合理的搭配每天的饮食,也同时避免因此而引发的其它疾病。本报记者 刘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