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择业时,用人单位时常要求他们有工作经验,即便没有工作经验也要求有实习经验。受职业规划影响,在校大学生们会积极利用暑期寻求打工机会。但据了解,每年暑期各地几乎都会发生大学生打工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的事件。暑期打工,有哪些法律问题是大学生们要注意的呢?
求职:选择正规中介
大学生暑期打工一般集中于选择家教、商业促销、餐饮行业等本地临时性工作,这也就给了一些黑中介以可乘之机。与大公司正规但颇为繁琐的实习生招聘流程相比,黑中介通常会利用网络、小广告等成本较低的渠道散布招聘消息,而招聘的工种往往门槛低、收入高、要求模糊。同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应聘时,通常都会被要求交纳抵押金、上岗费或者扣押证件。
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但由于大学生暑期打工属于勤工俭学,不能建立正式的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大学生暑期打工被骗向劳动部门投诉时,劳动部门也无能为力。因此,针对大学生暑期打工的特殊性,求职时大学生千万要谨慎从事。要选择正规的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工作,是否正规的标准是“三证”齐全,所谓“三证”指: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
签约:签订劳务协议
不少大学生找到打工和实习机会后,都没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或合同。我国现阶段的劳动法只调整因就业而形成的劳动关系,由于学生的特殊身份,暑期打工或实习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在校大学生打工无法受到劳动法调整和保护。在实践中,大学生合法权益常遭侵害,有的是用工单位拖欠实习工资;更为严重的是,实习期间遭遇意外伤害,而用工单位推诿责任甚至不予任何赔偿。
虽然大学生暑期打工不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保护范畴之内,和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但同样存在着雇用关系。一旦打工学生在打工期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造成其他伤害,仍会受到法律保护,可参照《民法通则》、《合同法》等规定进行维权。因此,大学生上岗前一定要跟用人签订书面用工协议,协议内容应包括工资标准、劳动时间、工作岗位等。同时,在哪里打工,一定要告知家长或亲友。如果工作有危险性,要看清用人单位是否投了意外伤害险、劳工保险等。另外,由于暑期打工或实习属于非正式用工,可能存在企业不愿意签订用工协议的状况。为此,大学生最好结伴打工,注意保留一切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的证据,保留工资单、工作服、上班卡等证据。一旦出现纠纷,维权时可提供人证和物证。
预防:认清常见陷阱
避免暑期打工被骗的关键是做好预防工作。
首先要学会利用法律和书面劳动合同来保护自己,注意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是60天。其次要提高甄别能力,不受所谓的“高薪和工作条件优越”的诱惑,找工作前要多咨询有疑惑的地方,不只是问用人单位,还可以请有打工经验的同学和朋友介绍经验。注意常见的陷阱,比如传销,而不是营销促销;比如让你去某公司实习,公司称需要有公司形象,要你添置工服等等。(杜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