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质疑
层层转包已成游学潜规则?
学校对游学的“钟爱”,成为各旅行社、留学机构和培训机构紧盯的一块“肥肉”。“表面繁荣”的游学市场背后,却乱象丛生,学校游走在盈利与非盈利之间……
游学“大”市场,谁都想分一杯羹。可是,并非每家都有实力承接,但钱还是要赚。怎么办?就用传统的方法——层层转包。一位旅行社的业内人士说,今年的一所合作学校说,“去年与一家小旅行社合作,结果搞得一团糟。后来才知道,对方根本没有出境资质。”但是他们也敢接游学项目,“他们会转包给到达地的旅行社,由他们来办游学目的地的相关事务。”一位资深留学人士也表示,层层转包已成潜规则。
而为何学校会寻找那些小的机构来承办,“还夹杂有人为的因素。有的学校的领导,跟留学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旅行社和留学机构的业内人士表示。
“安全协议”到底签没签?
去年4月24日,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下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
安全方面,《通知》也有相关考量。如要与学生家长签订委托协议书,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细化安全保障和保险理赔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宜。可旅游行业的业内人士却透露,“据我了解,学校和家长之间有关安全方面的协议书,大多不签订。”并且,虽然旅行社在夏令营团出发前,大都给随行教师做培训,可内容多为注意事项及提醒,如“护照丢了怎么办”等。出于费用方面考虑,一般旅行社只在目的地安排地陪,在出发及回来的路上,没有旅行社的专业人员陪同。今年“安全协议”究竟有没有签,校长毛卓兴也并不清楚。记者致电镇江博悦国际交流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老总虞国平,他表示正在美国处理事故,称“学生都买了保险。”
名校游成了名校“到此一游”?
杭州一名资深留学人士说。学校并不怕无人接手,总有人愿意承接。扩大的游学市场,价格战的厮杀四处可见。“价格一再被压低,相应的,服务质量就会随之下降。”留学行业的业内人士说。
实至名归的“名校访问”,应该是真正去与当地学校、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有当地学校教师亲自授课。但是名校游变成名校“到此一游”的事却屡有发生。如去年河南开封某中学组织学生参加一个美国夏令营,其中一位学生反映,“到美国后,与美国学生交流活动被取消,所谓参观名校其实就是到大学门前看一眼。”
教师的出国费用由学生埋单?
在这次的学生团中,江山中学30名学生配有4名教师,而山西太原市第五中学17名学生,配了5名教师。
教师出国的这笔费用,是由学校出吗?“其实大多数都出自学生所缴的游学费用里。”业内人士表示。教师的出国费,由学生埋单,已成心照不宣的事实。“另外,每次出去,最守时的是学生,老师总会迟到。”(北京晚报记者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