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来源:光明网 作者: 编辑:王晓 时间:2024-04-25
       作者:周娟娟(福建农林大学团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原则,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切实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文化重地、人才高地、育人基地,肩负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使命。
       文化“化人”蕴含教育“育人”的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融入中国人精神生命的历史实在,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在实践中转化为文明,而其实践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高校要把握好文化“化人”与教育“育人”之间的相通性,以提升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为价值取向,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推进教育现代化,通过大学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传递共同价值,以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教育“育人”肩负文化“化人”的时代责任。中华民族在守正创新中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教育赖以依存的坚实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文化传承与创新,高校要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活力为时代责任,继承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智慧和价值内涵,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文化“化人”与教育“育人”的辩证统一。教育承担着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职责和使命,不断推动青年学子在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过程中,增进文化认同,认清自身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夯实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悠久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淬炼出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要正确认识与处理教育与文明的辩证关系,通过探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规律和育人价值,发挥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文化创造功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大动力。
       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的实践路径
       高校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新时代要求,把握学习的系统性,突出文化的实践性,做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立足新时代要求,坚定文化自信。高校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规律,坚守“魂脉”和“根脉”,秉持开放包容,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和内涵,聚焦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学科竞争力、学术原创力、传播影响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党的青年工作的结合文章,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时代的主流声音、核心价值在舆论场中更加响亮。二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特点,做好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和实践应用,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独特育人优势,并将之持续广泛地融入课堂、融进校园,引导青年学习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在启迪心智、浸润涵养、陶冶情操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奋斗方向。三要秉持开放性视野融通中外。坚持将培养“胸怀天下”时代新人的责任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有效融通,把握好借鉴与自立、开放与自主的辩证关系。既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和价值塑造,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立场,又开放包容,发挥沟通中外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引导青年学生对不同文化、文明谱系进行中外对比、古今比较,树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合文化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更加深入。
       推进系统性学习,传承中华文明。高校要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来抓,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延续文化基因、传承中华文脉。一要夯实第一课堂,建强主渠道。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用好用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动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找准与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关联点,增加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相关的内容,使之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开设专门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课程,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程、进课堂。二要丰富第二课堂,激发新动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团、学生组织等,以“一站式”学生社区、校融媒体中心、校青马工作室等为载体,建好建强大学生研习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研究传播实践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好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三要融入第一环境,彰显“青”元素。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育人创新,塑造绿色、清朗、优质、高效的网络空间作为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为青年学生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通过融媒体建设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网络名师工作室,发挥新媒体在舆论引导、文化传播、教育宣传等方面的作用,打造一批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网络文化作品,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教师网络教育作品遴选展示等活动,在更高维度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
       强化实践性体验,担负文化使命。高校要以当代中国的实践为思维坐标,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指引,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调动学校、社会文化资源,构建以文化人实践新格局。一要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感悟思想伟力。着力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将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作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内驱动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时代的变化与国家的发展,汲取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二要在校园美育实践中浸润精神世界。以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和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为契机,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持续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走进校园,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形成文化育人合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认同。三要在对外传播中展现文化气度。青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传承者和创新者。要发挥好数智化媒体矩阵的集成联通优势,深度解码青年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的传播特点和发展趋势,打造新时代青年文化的全球朋友圈,构建全球视野下的世界青年文化共同体。以文化合作增进文化创新,在“君子和而不同”的视角下激发文化创造力;以多元的叙事载体、灵活开放的创意机制连接广泛的国际“朋友圈”,在平等对话下讲好中国故事;以与时俱进、与时俱丰的跨媒介传播赢得发展优势,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共创共生,让中华文化的风姿在世界舞台充分绽放。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