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河声丨别让“清北率”再绑架教育,该松绑了!
来源:大河网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25-07-11
       据报道,近日,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22209班班主任因3名学生未填报清华北大志愿,在班级微信群发表不当言论,甚至愤而解散群聊,引发舆论哗然。校方虽迅速致歉,但事件背后暴露的“清北崇拜”痼疾却值得深思——当教育异化为对名校录取率的疯狂追逐,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教师的育人初心,乃至教育的本质,都被功利化的考核体系狠狠碾压。
       其实,这位老师的失态并非个案,而是“唯清北论”评价体系下的必然产物。在这种畸形的导向下,学生沦为“数据工具”。高分考生被学校、老师甚至地方政府视为“清北苗子”,志愿填报时优先考虑学校“清北率”,而非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有学生被迫放弃心仪专业,最终因兴趣不符退学重考,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同时,教育公平遭破坏。优质师资、政策倾斜向“尖子班”集中,普通学生成为“陪跑者”,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另外,教师职业初心被腐蚀。本应“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却在行政考核压力下沦为“招生中介”,甚至以情感绑架干涉学生选择,师德底线屡被突破。
       这场闹剧的源头,在于地方教育生态的严重功利化。地方政府“清北政绩观”作祟。一些地区将“考入清北人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甚至对录取学生家庭发放高额奖金,将教育成果简化为冰冷的数字。同时,学校考核“唯数据论”。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晋升与“清北率”直接挂钩,导致部分教师不惜施压学生“保学校弃专业”。另外,社会舆论推波助澜。媒体热衷炒作“状元”“北清学霸”,家长盲目崇拜名校光环,形成“非清北即失败”的畸形价值观。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规定:“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学校和教师”“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也强调:“考生志愿填报必须尊重本人意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然而,政策在基层执行中常被架空,一些学校仍暗中以“北清率”作为内部考核标准。
       无论如何,“清北率”绑架教育,该松绑了!要根治这一问题,不能仅靠一纸道歉,而需系统性改革。改革考核机制,用“增值评价”替代“清北率”。地方教育部门可牵头制定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低进高出成效等纳入学校考核,弱化“北清率”权重。开展专项督导,对仍以“清北人数”考核教师的学校负责人问责。
       也要建立“志愿填报防火墙”制度。要求高中设立“志愿填报独立咨询室”,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或退休教师提供指导,班主任不得参与具体建议,仅负责政策解读。对干预学生志愿的教师,一经查实,在职称评审中实行“一票否决”。
       还要强化社会监督,打破“名校神话”。联合媒体宣传“非清北成才案例”,如本地优秀企业家、科技工作者中非清北毕业生的成长故事。试点“高校专业体验日”,组织学生走进本地高校实验室、企业,破除“唯名校论”认知。严打“清北奖励”乱象同样非常必要。由地方纪委介入,清查各地政府对清北录取生的现金奖励政策,严禁财政资金用于此类“功利性激励”。
       别让“清北执念”遮蔽教育初心。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当老师愤然解散微信群时,她所失望的或许不是学生的“不听话”,而是自己沦为“清北率”奴隶的无奈。当地若能在全国率先撕下这一扭曲的标签,才是真正的教育进步——毕竟,比名校光环更珍贵的,永远是学生自由选择的勇气与笑容。(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