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昊)紧跟中国名校视频公开课的推出,教育部将于明年面向社会开办“高校名师大讲堂”,与公众共享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名师大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让名师走出象牙塔和书斋,走上田间地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说。目前“高校名师大讲堂”已列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至2020年)”,教育部期望此举能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据介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教师已达44万人,占全国社科力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副教授以上的教师超过16万人。
张东刚表示,“高校名师大讲堂”目前正在制定实施方案,最快在明年选择办学条件良好的高校率先启动。高校名师讲堂不仅“请进来”,还将“走出去”。“请进来”即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的前提下,邀请社会公众走进校园,聆听名师讲座;“走出去”则是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名师大家走出校门,开办名师讲堂,使社会公众能与高校师生一起共享科研创新成果。“包括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这样的顶尖学者也会参与名师大讲堂。”张东刚举例说明名师讲堂阵容豪华。不仅如此,“名师大讲堂”开办较好的高校还将获得教育部的项目补贴。教育部还计划推动各高校逐步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博物馆,开展“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
此外,为了便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更贴近社会公众,教育部还鼓励名师“大家写小书”,将高深理论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增强科研成果的普及性。除了在国内公众中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未来十年,教育部还将向全球推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将遴选一批中国学术精品,向国外推广。
相关新闻
教育部:科研评价不再只看论文数量
本报讯(记者 刘昊)北京师范大学上周成立“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该院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不是只看论文发表数量,而是重点考察其科研成果的综合质量。这种评价方式契合了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不以论文发表数量论英雄。
教育部日前专门下发文件,鼓励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立完善质量为先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再只看论文发表数量。以《科学引文索引》(SCI)为例,这个文献检索系统生成的论文引用数量常常被高校挂在嘴边,以标榜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其实引用的多,并不一定就说明论文有价值,有些引用是负引,引用是为了反对其观点。”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有关负责人坦言。
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不要仅简单地以论文的引用量来评价一项科研成果,还要引入同行评价,综合考量。此外,还应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年轻学者应以数量带质量,而大师专家则应区别对待,他们写一篇可能顶十篇”。教育部还要求高校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力戒过多过繁的评比;杜绝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从根本上改变简单以成果数量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