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务农群体老龄化 需要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年轻有知识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务农农民教育程度低一直都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曾家镇,不管是规模企业,还是分散的农民,种植和养殖的方式都还比较传统。”沙坪坝区曾家镇副镇长袁朝兵对记者说,现在农村许多年轻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务农群体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生产技能、市场应变等方面均不能较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那要怎么办呢?简单说来就是,搞种植、养殖的需要更好的技术,搞农家乐需要更专业的经营管理手段,农业发展则需要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
“有的农民在外面打工,工资并不高,如果能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回到农村,其发展空间更大,也能让农业后继有人,推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袁朝兵说。
专家:“新农民”可改进耕作方式 提高粮食安全
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与三峡库区研究所副所长朱莉芬研究员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力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是紧迫的。
研究“三农”问题的朱莉芬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如今农村的青少年劳动力已经基本没有了,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在家里耕种,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比较大,有的还是极为粗放的利用。“我们不能因为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就不重视农业,不能因为二、三产业发展大就忽视农业,农业要发展,最迫切的就是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能为农村带来什么?在朱莉芬看来,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农业生产,能够改进传统的耕作方式,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粮食的安全生产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朱莉芬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定要加强应用型教育,让学生真正走向田间地头。毕业后进入农村,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跟踪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市场服务也要跟上,这样才能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