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梦
来源: 作者: 编辑:jiaoyu 时间:2009-11-18

        日前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刚刚履新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时间表一提出立刻引起关注,在基本普及之后做到基本均衡,无疑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又一个里程碑。

 

        循着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脉络,自1986年全国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起,推进教育公平的主线清晰可见。尤其进入新世纪后,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取向愈加明朗:从2001年中西部农村实行“两免一补”,到2008年全面实施城乡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毋庸置疑,一系列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大提速的举措,让我国在总体上解决了每个孩子 “有书读”的问题,同时也把另一个困扰义务教育发展的难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摆到了亟待解决的位置。

 

        揆诸实际,城乡间、地区间、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分布差异过大由来已久,已然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公平的缺失。历数诸多公众心照不宣的教育潜规则:就近免试入学背后是争相择校,择校费名亡实存演变为“被自愿”,重点班巧藏身形依然存在等等,似乎已成社会痼瘤。显然,在满足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普遍需求下,这些屡禁难绝的顽疾所折射出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状况,正需要一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药方来医治。

 

        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对农村学校的孩子来说,就是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和整洁的宿舍;对城市学生来说,就是家门口的学校与理想中的名校没有太大差距;对偏远地区的山里娃来说,就是不用揣着干粮翻山越岭去上学;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就是可以享受到与本地学生同样的入学待遇。无论农村或是城市,无论经济发达区域或是贫困落后地区,从资源上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公平享受相对平等的优质教育,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得到较好发展,可以说这就是民意期盼中的义务教育。

 

        近年来,各地在全面“普九”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刚刚举办了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的河北省邯郸市,通过整合资源,扩大优质学校覆盖面;对新建学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置,增加优质学校数量;扶持薄弱学校,使其逐步转化为优质学校。采取“扩强扶弱”四种模式,即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异地建立分校以及新建优质学校,逐步实现了主城区义务教育的相对均衡。

 

         在农村居住人口占全市人口一半以上的朔州市,当地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撤乡并镇、移民并村及全市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建设总体规划。5年来,全市新建、改建高标准寄宿制学校总投资达到8.2亿元。实现了每个乡镇有一所高标准寄宿制初中,每个中心村有一所高标准寄宿制小学,大幅提高了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虽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大致平衡和相当,但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平均化和教育千篇一律化,相反更为注重特色发展,“文化育人、特色立校”才是教育均衡的深层体现。

 

       “均衡发展已成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读好书’的问题,就是要把每一所学校办好,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教育部部长的朴实表述让人们满怀期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2012年、2020年两个目标时间点的确立,已真切拉近了百姓期盼与现实的距离。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