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破浪前行——高平五中加强养成教育纪实
高平市第五中学是由街道办事处中学“升格”的一所市直中学,资历浅、生源差,然而就是这样一所中学,却创造了一项项神奇:今年考入高平一中55人,中考分数560分以上的近三分之一;2008年高平市考入北大的杜佳佳、2009年高平市高考理科状元袁苗就出自这里;学生郭梦雅在晋城市中学生运动会上一举打破尘封了10多年的女子跳远记录……
高平五中以养成教育为抓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这里成为学生们成长的沃土。
(一)
9年前,陈河旺从高平市最好的中学———高平市三中副校长岗位,经过层层筛选走上了高平市五中校长的岗位。由东街办事处投资兴建的这所学校,由于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一直是停停建建,仅有的一栋实验楼还是个框架。重压之下,陈河旺毅然举起了招生旗,他们租用实验小学的教室,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2002年8月,全体师生迁入“新校舍”———实验楼、教学楼、办公楼混用的四层大楼。
五中的位置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基本定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子女,因此学生流动性很大。而高平五中却在劣势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学校年轻,教师年轻,全校69名教师中本科学历50人,大专学历19人,有激情、有闯劲……
从建校的第一天起,高平五中就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倡导养成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茁壮成长,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的教育环境,帮助每名学生、每位教师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这一理念更多地体现了高平五中的可持续性办学思路。
高平五中像一艘航船,满载着希望破浪前行。
(二)
基础差、起步低,就需要走一条与众不同、充满挑战的教育教学之路。
高平五中提出,“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努力实现三大观念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本上来,把以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上来,把教学生学会转到教学生会学上来。
他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工作重在到位》和《工作没有借口》等书籍,激励全体教师树立一种“责任心态”,形成一种优秀的职业素养和杰出的人生态度,通过不懈努力,高平五中教师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大胆开展课堂教学改革。2002年12月,高平五中开始在全校推广一种叫做“讲学稿”的教学改革。这种讲学稿的精髓在于,将教师的教学方案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在整个听课的过程中,了解所讲授的内容、进度、步骤、方法、效果等。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加深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如今,这种先进的教学改革模式不仅在高平市,而且在全省中学中得以推广和应用。
“四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是高平五中的又一创新。“自学、交流、点拨、强化”四环节,更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上课尽量少讲或者不讲,引导点拨学生不超过15分钟,真正把课堂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作业布置必须分开梯度,要显示突优、扶优、补差,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做题。它和“讲学稿”异曲同工,互为辅助,加深了学生印象,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借鉴外来经验,是高平五中多年来常念的“一本经”。上海闸北中学、江苏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我省的清徐二中、忻州七中等省内外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都在高平五中得到实地应用和借鉴,更重要的是,通过考察学习,高平五中的教师队伍视野得以开阔、改革创新的劲头更足。
2005年开始,高平五中的教学改革开始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高平市多次在五中召开课堂改革现场会,省教育学会将高平五中列为全省“十一五”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和“三晋课改实验校”。
(三)
2006年,高平市政府果断作出决策:接管高平五中。高平五中从此正式由街道办中学升格为市直中学,学校的基础设施得以快速改善。如今,在学校实验楼背后,两栋总投资1800万、9300平方米的教学楼、阶梯教室拔地而起,明年秋季开学将投入使用。届时学校可由现在的1000人扩大的2000多人,形成十二轨制的学校。
在了解高平五中办学过程中,我们听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爱心”故事,是她支撑着高平五中的发展脊梁。
学校一位班主任老师身体不好,校长陈河旺就亲自接手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当时,家长们很怀疑,学生们也有顾虑:校长那么忙,能有时间管理?陈河旺大胆采用学生自我管理办法,只是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结果,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在当年年底摸底考试时,该班级成绩优异。
李桂平不仅是班主任,还担任初二年级两个班的英语老师,丈夫患心脏病下岗在家,公公婆婆年老体弱。她克服家庭困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在新学年工作安排时,学校领导考虑到她的实际困难,提议她暂时不担当班主任,希望她多抽时间照顾家庭。可李桂平毫不犹豫地说:我能行!在今年的中考中,她所带的班级成绩优异,全校第一名就来自该班。
一位哲人说过:教师最佳的教育办法,就是做出榜样;教育最大的成功,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高平教育界的新秀,高平五中初试成功!
(记者 赵文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