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成为校园生活‘风向标’”
招新大战的背后,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也正引领着高校的校园文化潮流。随着高校社团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社团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文学社、话剧社、书法协会等传统型社团规模稳定,微博协会、就业实践俱乐部、街舞协会等新型社团不断涌现,极大地繁荣了校园文化。据湖北某高校社团协会负责人杨清介绍,其所在高校2004年的学生社团为56个,到2010年增长到97个,再加上今年新批准成立的11个社团,学生社团已经有一百余个,且种类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理论科技类、社会实践类、兴趣爱好类、艺术文化类、体育健身类等几个大类。“社会文化和学生需求的快速发展共同造就了学生社团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杨清如此分析高校社团的蓬勃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社团活动也可以充当校园生活的‘风向标’,反映了学生对时代、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微博协会、面试协会等新型社团的涌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伴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全面多样的趋势,大学生对于参加社团的选择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兴趣爱好”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而是更多地将社团选择和个人发展、社会需要相结合。白云是山西某高校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年的社团招新中,思考再三选择了公关礼仪协会:“参加公关礼仪协会不仅能增长与人交流的能力,而且能培养良好的形象素质,对以后工作的发展很有好处。”而众多高校理论宣讲团等政策研究性团体的出现也体现了当今大学生关心社会热点的发展现实。
“社团选择和个人发展诉求、社会现实的统一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日趋理性务实的思维方式,也显示了社团文化、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紧密融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杨增岽这样认为。
学生社团发展面临新挑战
作为学生自治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社团已然成为一面标识丰富校园生活的旗帜,但其发展路途也并非坦荡无阻。尽管各地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加,新型社团也层出不穷,可几乎每所高校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社团“昙花一现”,因萎缩或消亡而退出校园舞台。社团发展不均、活动良莠不齐、成员流动性大等问题仍然挑动着高校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神经。
“每年我都会收到将近十个社团的注销申请,组织同质化、缺少鲜明的定位和特色活动、骨干人员更换过快导致组织瘫痪等都是注销的主要原因。”杨清笑言“办理社团的注销事宜和审批新社团一样是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曾经参加街舞社团却因社长更换频繁、没有固定活动而无奈退团的陈鸿也向记者抱怨:“社团经费不足,没有钱办活动,商业投资又不愿意给我们这种娱乐性太强的小团体。学生领导的流动性太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上届领导层好的观念和做法还没有彻底实施,形成制度,马上就要被下一届的新理念、新做法所替代。这样的状况导致每一届的工作都是从头开始。”而这恰恰反映了高校社团的普遍生存状况: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和难出精品活动的恶性循环使得适合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构建迫在眉睫。
学生社团管理的规范完善成为众多高校发展社团解决管理问题的“抓手”所在。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当前由于师资、经费等的不足,大多数高校对于社团都处在“兼管”的状态,经常出现几十个社团只有两三个指导老师的状况,仅凭学生组织的力量,不仅社团重复化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而且管理组织也比较混乱。而为社团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从社团组建、发展规划、经费管理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关注,可以尽早地实现社团的正规化和精品化。
还有不少社团则走起了“社会化运作”的路子来解决经费的不足。“高校的经费紧张,对我们学生媒体的活动来说更是少之又少。”王静是一家校园媒体的主编,她们解决经费的主要方式则是和商家签订长期的广告投放协议。更多的高校则尝试起了“优秀项目”制度,通过项目评比、社团评级等对社团进行专门的经费支持,保证社团活动的项目化和固定化。(通讯员 邓晖 记者 姚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