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少年"心事"为何不愿说?专家:爱护也要有的放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4-10-17
  家长
  “我这都是为孩子好”
  家长们对孩子们的秘密百般关注,有的甚至绞尽脑汁用上了各种手段,在家长们看来,全都是“为了孩子好”。
  不少家长抱怨:“孩子在学校里表现挺好,与同学、老师有说有笑,可一回到家里就变了样。经常把父母说的话当耳旁风,即便是自己做错了事情也不让家长说,如果父母批评两句,孩子还会发脾气。想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就只能多方探听。”
  “我们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并没有错。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还不成熟,没有独立判断能力。如果能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包括一些隐私,就可以预防孩子卷入不良环境中,预防孩子因为早恋影响学习,预防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可是孩子就是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整日躲着我们。我们整天不厌其烦地打听他一天的情况。看他的日记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们好!”孙女士郁闷地说道。
  孙女士的儿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特别抗拒父母的关心,孙女士就采取了“特殊”的措施:“我经常查看孩子的日记和手机短信,我不认为这是侵犯孩子隐私,我是孩子的监护人,我有权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他们又不会跟我们说,我只能通过这种不怎么光明正大的手段来了解。”
  而对于孩子的隐私有着不同看法的高女士说道, “我认为,孩子有隐私很正常,作为家长不能过于干涉,而应该适时地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但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伤了孩子的自尊。自从女儿上了初二之后,就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一直很听话的她有天居然朝我发了很大的脾气,这可是从来没出现过的现象,让我很吃惊。但是我选择了对她暂时冷处理,事后证明这样做是对的。”高女士如是说。
  原因
  孩子为何总是不领情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与家长之间产生沟通上的矛盾并不鲜见,极端的情况下还导致了一些家庭悲剧的出现。家长与孩子之间本是最亲密的关系,相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长处理事情更加成熟,能给孩子更多的帮助,可是这样的帮助为何孩子们不领情?中学生绞尽脑汁“防备”父母,原因又何在?
  一些中学生反映,和父母沟通起来比较困难,存在“代沟”,如果沟通难就只好不沟通。常常发生的情况是,家长要地位,孩子要权利。家长要成绩,孩子要尊重。当两者冲突激化时,往往引发的是家长的气急败坏甚至动手打骂。一些中学生说,既然大家的态度差,交流还不如不交流。这种对父母的躲避心理,也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另外宣泄的平台。
  另外,由于压力的增大和青春期的到来,孩子们有强烈的成人感和自尊心,喜欢独立思考,不受约束,加上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自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因而盲目反抗,不顾家长的期望,冲动鲁莽,拒绝一切批评,这也导致了一些沟通上的矛盾。
  山东行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年对本报表示,我们发现,父母认为的交流、教育和引导,有时在孩子心中是一种唠叨,是在对自己成长的一种担忧,是在不放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在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而处在自我意识高涨、要求独立自主、叛逆极端期的孩子怎会去接受父母的这种控制呢?
  专家
  爱护也要有的放矢
  专家认为,新的社会发展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家长,不仅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索问题,还需要诚信。要与孩子经常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而不是通过偷看日记等方式了解孩子。父母应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阶段给予有的放矢的关心。
  张光年建议,青春期的孩子很难再听进父母的话语,这个时期的父母应该努力成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家长们可以尝试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再去唠叨孩子的成长,竖起耳朵,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二是在孩子不求助的时候静观其变,当孩子求助父母了,提供给孩子一些可供选择的建议;三是想了解孩子,就需要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一些内容,小说、音乐、网络等等,可以不精通,但至少要了解,不去做孩子厌烦的负向评价;四是重大家庭事务要开诚布公地告知孩子,并听一下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在家里有一种责任担当,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