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洼的场地、脱皮的篮球,就是山里孩子们的体育课主要内容。袁烽
过了山,又见山。东巴凤大会战已经让老区建设焕然一新,但大石山区的艰苦自然环境,依然考验着人们的斗志。
据东兰县教育局副局长韦立彦介绍,东兰全县一共有87个完小,191个校点。全部完小连中心小学在内,都没有专职体育老师。“教育经费还是不够,体育老师也缺。”韦立彦长长叹了口气。
村民自修篮球架 风雨飘摇二十载
花香乡的坡索小学(金嗓子希望小学)是我们走访的第一个希望小学。这个学校里,学生的上下课铃声,就靠老师敲击一块铁板。
坡索小学小小的篮球场上,竖着两个造型奇怪的篮球架——球架用混凝土浇铸成的一根弯曲柱子就是支架,然后挂上两块木板,钉上篮筐。
“那都是30年前的东西呢,不过挺耐用的。”坡索小学教导主任覃松柏忙着解释。因为学校买不起真正的篮球架,这些都是村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凑份子,给孩子们修建的。覃松柏幽默地说;“简陋的篮球架非常耐用,每次只需要更换篮板,孩子们就又能打球了。”
学校的体育器材室还挺丰富,跳绳、实心球、羽毛球都有不少。在东巴凤大会战、各种慈善援教项目、以及“两基攻坚”的实施下,东兰全县的教学条件迅速改善,单学校校舍一项,已很难找到那种破烂“典型”。但在体育教学方面,仍面临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匮乏问题。
背景:由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主持的《希望小学体育运动环境调查报告》(下简称《报告》)显示,由于体育器材不健全和体育老师缺乏,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希望小学,不能够按照标准配置体育器材。
为给学校建球场 校长辗转去“化缘”
听说有“北京的记者”来看教学情况,花香乡中心小学校长谭增毅惊讶又兴奋,很认真地陪了我们大半天。在一路颠簸中,我们听完了他的“化缘记”。
谭增毅还有几年就退休了。他说,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给学校再修一块操场。以前的操场太小,已经装不下学生了。
谭增毅想扩修操场的地方,是教学楼背后一座花岗岩的石头山。已建好的操场就在教学楼下,学生上体育课时,经常影响别的班级上课。新建操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成本要10万元。
这笔钱不是小数目,除了向上级打报告外,谭校长积极地四处“化缘”,尽管教书先生的面皮很薄。
临近花香乡的南丹县以产矿闻名,花香乡也有不少人在那里当矿老板。花香乡中心小学有个学生的父亲在南丹当矿老板。去年年底,谭校长拎了一只羊,求他捐了5000元,然后又请他给他引荐另一个在南丹做生意的老乡,希望能再获得一些捐助。
那次,谭校长带着家乡产的老米和土鸡,跟着当老板的学生家长到了南丹。谭校长说:“他们不是吃不上这些东西,带点土产表示一下乡亲的情意。”到那个矿老板家院外时,天已经黑了,门口的保安还不让他们进去。谭校长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了好一阵,才被允许进屋。那一次,谭增毅为学校挣得了1.5万元的捐款。
目前,谭校长手上的捐款总共有3万元。另外那1万元,也是一个老乡矿老板捐的。但那次的经历,却并不顺利。谭校长给那位矿老板送了些特产,还在矿上住了两天,拉下脸皮和老板磨嘴皮子。
念叨起“化缘”经历时,谭校长显很直爽。北京的同行小龙却听得眼泪汪汪。小龙的父母也是老师,她深知父辈这样的知识分子,脸皮都薄,让他们去拉下脸求人,真比登天还难。
背景:《报告》显示,缺乏资金投入,是受访希望小学没有专门运动场地和设施配备的最主要原因。
坑洼土场做球场 球一出界掉农田
“我想要篮球架。”6月28日中午,东兰县花香乡干来小学六年级学生谭善闯,蹲在校舍的架床边写下他的体育愿望。
宿舍的蚊帐杆全是斑驳的树枝。谭善闯的许多同学还在吃午饭,薄薄的铝饭盒里尽是黄豆、榨菜。几个女生的饭面上什么都没有,洒了点细盐搅和着吃——尽管得到了“两免一补”的实惠,但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还有待改变。校舍外的一片土场,就是学校的篮球场。
干来小学是全县唯一没有硬化操场的完小。村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在学校修建过一对篮球架,因为严重老化,前几年拆掉了。谭善闯以前看过村里大人打篮球,很想像大人们一样体验勇猛的打球感觉。在50年前,干来村可是全乡篮球比赛的前三名。
两条木腿一个黑板,再放个铁筐——花香乡中心小学校长谭增毅,用笔画出了老球架的模样。他眉关紧锁,指指教室前的空地,空地四周没有围墙,下面就是乡亲的稻田,绿苗茬茬。
山区田地少,能有一块稻田很不容易。以前旧球架还能用的时候,学生们玩篮球一不留神,球就飞到稻田里,砸出几个坑,弄坏庄稼。气极的老乡找上门来,老师们常窘着脸替学生“赔罪”。谭增毅说,想恢复干来小学的篮球场地,光硬化操场还不够,得多筑一圈围墙。现在别说建围墙没钱,600平方米的操场硬化经费也找不到。
背景:《报告》显示,受访希望小学中有47.1%没有专门的运动场地。有篮球场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土场。
体育设施跟不上 上课只能玩弹珠
6月29日下午,三弄瑶族乡深洞小学二年级学生龙大稳,趴在满是碎石子的地上,左手撑地,屁股高高撅起。他闭上一只眼睛,再次瞄瞄准头,右手拇指用力将弹珠弹出。他手中的弹珠直直滚出,“啪”地撞上了地上的另一颗,中了!
已经10岁的龙大稳不会打篮球,乒乓球也只能很幼稚的玩上几下“抬抬板”,至于足球,龙大稳没见过。但他却是年级里玩弹珠弹得最准的“弹珠王”。弹珠,是深洞小学孩子们玩得最多的游戏。
深洞小学是一个两师一校(两个老师负责一个学校的教学)的村教学点,操场很小,没有硬化,坑坑洼洼的,都是碎石子。在这里上课的,是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孩子。一副乒乓球拍,两根跳绳,是这个教学点目前的全部体育家当。
“上体育玩什么?弹弹珠啦!”学校两个老师之一、负责体育课的老师覃怀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因为学校没有喇叭,学生甚至连广播体操都不会做。
在龙大稳和同学眼中,玻璃珠是很珍贵的东西,谁拥有的弹珠最多,谁就是“富翁”。龙大稳的玻璃珠是去村里的小卖部买的,5分钱一颗,但“弹珠王”龙大稳现在也只有两颗。他的弹珠有些弹着弹着就找不到了,自己又不敢再问家里要钱买,所以只剩这么多了。
“过来!”学校的另一名老师韦腾保朝学生们招招手,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找出一些弹珠,分给孩子。龙大稳和同学顿时兴高采烈地欢叫起来。
韦腾保苦笑着望着孩子们,他知道玻璃球对学生有多重要。平时,只要发现孩子们遗忘的弹珠,他就会捡起来放进办公桌。隔一段时间,发给孩子们一次。那时,孩子们都高兴得像过节。
背景:《报告》显示,受访希望小学体育课基本都排进课程表,但课程质量难保证,主因缺器材、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