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盛夏,闷热,等候在成都四七九中学校门外的家长心急如焚。昨日,这3所学校的外地生班招生考试同时进行。3校总录取人数不过三四百人,报名考生却近万人。竞争如此激烈,怎能不让前来陪考的家长着急呢?
外地家长:绝不留在当地中学
“考得怎样?”考生刚出考场,成都七中门外的家长就忙不迭地询问情况。“太难了!比我们中考还难!”一达州考生表情痛苦地说。“没关系,你做不起的,别人也多半做不起。”这位家长对儿子很有信心。
的确,来参加四七九中考试的考生都是省内各市州的佼佼者。
“她只想上七中。”宜宾市中考第二名严旎萍的妈妈说,严旎萍很喜欢奥数,曾获得过全国第二名。严妈妈表示,即使上不了成都七中,“也绝不会留在宜宾”。一名来自西昌的家长说,她的小孩今年中考在全市排30多位,和他们一起来的其他西昌考生成绩也很不错。“成都是省会城市,小孩在这里读书,开开眼界也好。”
成都校长:近万人报考很正常
成都市一所重点中学校长说,四七九招收外地生的历史至少已在5年以上。“当时,来成都读书的外地学生比较多,为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入学问题,也增加教育消费,基本上有住宿条件的重点学校都被批准可招收外地生。”而外地考生即使考上这些学校,也要在学费之外另向学校缴纳一笔费用。
“越来越多的外地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到成都来读书。四七九名气又这么大,就成为他们的首选。”该校长认为,出现近万人报名考试的情况很正常———2005年,报名参加这3所学校外地生招生考试的人数已达6000余人,“这个规模明年还会扩大”。
招外地生在绵阳也很盛行。有媒体报道,据绵阳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在绵阳的外来学生已达8万人,年教育消费近10亿元。绵阳今年5月就举行了外地生招生考试。“光绵中就有8000多人报考!”“错了,是6000多人!”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从他们夸张的表情就足以想象当时考试的盛况。绵中的“胃口”也比四七九大得多。去年,该校计划招收外地生400名,已是四七九3所学校的总和。在昨日参考的考生中,许多人都参加了绵阳的考试,其中很多人还拿到了绵阳中学等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尖子挤向成都 加剧教育不公平?
外地:“土政策”防生源流失
四七九中被近万名尖子生挤爆门,意味着一些外地学校的优秀生源因此流失。
“走那么几个,没什么影响。”成都一区县教育局副局长认为,四七九中招生规模就几百人,还是在全省范围内招。”分摊到各区市县也没几个。成都市教育局近日专门下文,要求学校控制外地生班的数额,更不得强挖他校生源。
据报道,蓬溪县中学2003年被省内某市部分学校挖走22名优秀学生;2004年被挖走10名;2005年被挖走9名。除了一些教育行政上的手段,一些生源流失地还制定了一些“土政策”。一位宜宾的家长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县政府不准县内公务员子女到外地读书。
为了让孩子上一个更好的学校,大多数家长并不理会上面的“招呼”。仁寿一位中学老师带着孩子参加了昨日的考试。来成都前,他所在学校专门找他谈过话,要他把小孩留下。
教育专家:加剧教育不均衡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游永恒认为,这种尖子生打拥堂的现象反映了目前教育优质资源的稀少以及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也反映了目前教育的不均衡,“贫富”悬殊。
“招外地生有积极的一面,即促进了教育竞争,但也有消极的一面。”他认为,比起生源流失,招外地生最大的坏处在于强化了应试教育,导致初中生,特别是优秀中学生学习负担加重。“比如四七九中在招生时,除了看重考试成绩,还看竞赛成绩,减负从何减起!”他认为,招外地生还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好学生全部到好学校,实现教育均衡更加困难。
成都家长:减少了本地生机会
“成都的学校理应为成都学生服务。”一位成都家长表示,将有限的资源拨给外地学生,减少了本地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这对成都本地学生而言不公平。
成都市教育局相关人士回应,四七九中是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省教育厅批准这些学校招收外地生,目的是希望它们在全省范围发挥示范性作用。“成都教育界内部也出现过要不要取消外地生招生的争议。况且外地生的招生人数也一直控制在两个班百人左右的规模。外地生为成都的学生带来了竞争,这也是件好事。”记者王冕 摄影 张登伟 编辑:黄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