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里的"洋娃娃"
Alen Blank 拿出木偶,开始表演。(王颖/摄)
2007年12月30日,杭州的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们一起迎来了2008年度的元旦休假。
而就在这之前,杭州有一所学校早已宣布放假,老师们、孩子们都已纷纷飞回各自的祖国,与亲人团聚。
对了,这就是杭州唯一一所国际学校——杭州国际学校。2002年8月建立之初,学校只有15个学生,如今已有250余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今年学校将会有第一个高中毕业班。
在外漂泊的他们,适应了在杭州的学习和生活了吗?前不久,我们来到了这家用全英文授课的美国式学校,体味他们在杭州学习的别样生活。
中文课是必修的
杭州国际学校位于杭州滨江区,杭二中边上,校门在大树的掩映下非常低调。
校舍的墙壁或粉绿或粉黄,上面贴着孩子们的涂鸦,走在其中犹如进入一个童话世界。几个女孩坐在接待大厅的沙发上,谈笑风生。
Patricia,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因为长着一张东方人的脸,在洋娃娃中间特别扎眼,但仔细一听,她却说着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Patricia说自己是美国人,但有着东方人的血脉,而且还能用中文跟我们交流。说到一半,边上的伙伴也能用中文插上两句,这就更加让我们惊讶了。
原来,在杭州国际学校学习,中文还是一堂必修课。“学中文很有用。”Patricia告诉我们,自己喜欢购物,喜欢逛吴山夜市,因为夜市里能跟老板侃价,这时中文就派上了大用场。
语言的障碍似乎是每个洋娃娃都会碰到的问题,所以在杭州,他们的交际圈很小,小点的孩子只能由父母带着出门,而大点的也只能找同学一同出门。Patricia每次出门购物,都会拉上来自芬兰的Mari和来自印度的Dikash壮胆。
碰到大家都听不懂的时候,Patricia会用手势,急的时候甚至会将英文脱口而出。她笑着说:“现在,他们(中国人)的英文都可以,我说英文,他们也能听懂一些。”
洋娃娃们都喜欢学校组织的集体出游活动,比如丽江、西安、厦门……对于中国,他们充满了好奇。
图书馆的老师会表演木偶
虽然是全英文的美式教育,但并非每个孩子都精通英文。有些孩子会说英文,但不会看,有些恐怕连说都很吃力。
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高个子的图书管理员Alen Blank被孩子们围在中间,他说要在这堂图书课上讲一个《Cat in the hat》的故事。孩子们一听立刻安静下来,搬来凳子坐着,有的甚至惬意地趴在地毯上,期待着Alen Blank开课。
Alen Blank从柜子底下抽出一个木偶,用哭泣的语调表演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拿出另一个木偶,用欢快的语调和笑眯眯的表情讲述。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仿佛已走进了故事中。
Alen Blank告诉我们,如果用语言讲课,孩子们的理解程度不同,不一定能完全听懂,但如果用木偶,故事里的主人公形象就会鲜明起来,配上肢体和表情语言,孩子们会更能理解一些单词和故事情节。特别是对幼儿园的孩子,学校都让他们读一些以图为主的书籍。
激发孩子的兴趣不仅能在学校的图书课上看到,走进校长Brian的地理课课堂,也非常有趣。这是一个粉蓝色的教室。孩子一见我们跟着校长进来,就尖声地叫起来。
Brian像个孩子一样坐在教室前面的椅子上,露出他惯有的微笑说,“今天我要给大家讲印度。”上课前,Brian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橘黄色的地图。他举起地图问道:“你们知道任何关于印度的事吗?” Brian话音刚落,孩子们举起了手,七嘴八舌地开始回答。Brian笑着开始播放幻灯片,一张张印度建筑照片映入眼帘。
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匹兹堡的Brian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孩子们学会五种本领:有效的交流、高水准的思考、巩固的知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好的行为习惯、全球化的理解和包容。
他把交流和信息选择放在了第一位。“我们周游世界时,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所以孩子们要学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选择对他们有用的信息。”
妈妈充当代课老师
和其他孩子不同,14岁的男孩Henri和12岁的女孩Janette在学校里偶尔能见到他们的妈妈Jaana。
Jaana是杭州国际学校的一名志愿者教师,芬兰人,曾经从事过教育工作,有专门的教师证书,在诺基亚公司工作的丈夫被从芬兰派到中国,一家人也漂泊到了杭州。国际学校因为是全英文授课的,一旦专职老师请假,很难找到合适的代课老师,Jaana当仁不让成了最合适的人选。学校需要她的时候,请她代理一些小班的课程。
Jaana家住在九溪玫瑰园,他们聘请了一个专职司机。不过Jaana出门喜欢打车。她和大多数女人一样喜欢逛街购物。圣诞节前,我们曾跟随她一起去采购圣诞礼物。
一家人的采购分工很明确,丈夫带着儿子买爷们喜欢的礼物,Jaana则带着女儿Janette购买生活用品带回家乡,装扮圣诞。
Janette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和一头灰褐色的头发,头上扎两根辫子,穿着红色的棉袄,安静地跟着Jaana在街上走。
周末的家乐福,人潮涌动。Jaana挤进旗袍、唐装的展台前。摸摸左边的衣料,又摸摸右边的衣料,想给远在芬兰的母亲买件过年的新衣。她曾给母亲买过一件红色的旗袍,所以这回再买什么衣服,让她犯难了,她想听听Janette的意见。而Janette却被边上的芭比娃娃吸引了,拿起一个,看了很久。Jaana似乎看出了Janette的心思,但她还是狠了狠心,没有给女儿买。不是舍不得,她只是觉得不应该娇惯了女儿。
和丈夫带着儿子、女儿一起出来度周末,Jaana认为这不仅是为了增进彼此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怎样生活,可以小到家庭食物的采购,大到怎样尊敬孝顺父母。
Jaana说即便平时工作到很晚,她和丈夫都会抽时间打国际长途,关心一下家乡的父母。孩子也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接受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