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潘光 本报记者
访谈嘉宾:
童秀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系心理学教授
孙宏辉: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一中学校长
雷泓霈: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职业教育教研室教研员
【本期话题】今年以来,连续发生几起学生弑师案件以及跳楼事件,反映了建设和谐校园任重而道远。学校该如何防止这类极端事件的发生?建设和谐校园应从何处入手?就此问题,记者向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校长、教授、研究人员请教。他们认为,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在学校加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体验活动,打造师生和谐心灵。
学生心理阴影的形成原因
记者:近年来,童老师不断被当地妇联、部队、社区邀请去作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心理讲座,电台、电视台分别4次请你直播心理健康节目。作为高校的心理学教授和秦皇岛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你对当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何看法?
童秀英:现在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很严重,需要心理干预的学生不止10%。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和阴暗面影响学生心理;二是家庭的不和睦、不完整,影响学生心理;三是心理障碍的形成与考试体制有关。
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学生为考试付出太多,他们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虽好,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却较差,从而留下了心理隐患。一些学生情绪抑郁,生活孤独,甚至严重封闭,不能融入集体,他们的竞争心理,已经变成了敌对心理,脆弱、嫉妒,随时准备反击,形成人格障碍。
雷泓霈:由于学生受到的社会污染和干扰日益增多,自身抗干扰能力和精神免疫力有限,常会产生心理困顿、精神迷茫等“心理饥渴”,如果学校、家庭不能及时输送心理营养,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就会产生难以挽回的心理亚健康,甚至是心理疾病。“校园弑师案”除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外,教育未能提供必要的心理监测、情绪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需要“救火”更需要“防火”
记者:不久前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一中学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会。请问孙宏辉校长,这次会议的交流和研讨,对当前面临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启发?
孙宏辉:这次会议有全国180多所中小学及职业学校的240多名校长和教师参加。会议形成几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一是要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来抓;二是建设和谐社会先要打造和谐心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三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同步开展心理障碍的治疗与心理障碍的预防,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救火”,更需要“防火”。
雷泓霈:心理教育不足应当引起重视,虽然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可是,几名心理教师怎能承担得了数千名学生的“心理救火”任务?“种树培其根,树人育其心”,教育应该体现无所不在的心理关怀和细致的心理沟通。忽视心理教育的常态化,就是教育的疏漏。
童秀英: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需要进一步以预防为主,在师生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学会怎样寻求外部调试,学会怎样去咨询求助;心理教育方式要以体验为主,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科学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心理素质;学校要关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心理健康,以改善师生关系为主,丰富学生快乐学习的经历。
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
记者:雷老师提出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的问题,能否就这个问题展开来谈一谈。
雷泓霈:常态化,就是要将心理观测和调节当作教育日常管理规范。班主任、教师能将心理的触角达到学生的心理末梢,就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冲突和心理痛苦,及时开出有效的“心理消炎药”。学生经常处在愉悦、无所不谈、精神充沛、心理健康的状态中,就不会积累负面情绪。感情纠葛、精神不快和内在压抑就能得到及时化解,这对于学生成为性情达观者,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现在一些学生虽然成了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在知识上发展了,但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人格、耐挫力和心理发展等方面,却是困顿和营养不良的,对自我情感缺乏理智的把握,对自我责任缺乏及时的担当,对生命缺乏足够的珍惜,对规则缺乏足够的敬畏。这时,只要出现一点不愉快,就无法化解,难以忍受。没有疏通常态,不知求助方法,于是选择极端方式发泄不快和痛苦。
因而,必须让学生从“分数崇拜”中跳出来,让他们的人格、情商、耐挫力和智能同时协调发展。要注重给那些有爱心、懂得回报的孩子以教育奖励,注重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我推崇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母亲的做法:当人们向她表示“祝贺你的儿子当了总统,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时,她说:“我的另一个儿子也同样值得骄傲,此刻他正在地里挖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