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就北大2009年的自主招生政策进行了解读说明。他特别指出,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招生范围由往年的“高中毕业生”改为“高三毕业生”;北京考生原则加30分 。 (11月21日《京华时报》)
高校有自主招生的权力,那是好事,可以让高校选拔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让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力却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想怎么招就怎么招。在我看来,高校自主招生不管如何使用,但最起码要有一条底线,那就是公平;最起码要有一个最终的目的,那就是选拔优秀人才。可我看2009年北大的自主招生政策,却很是看不懂。
其一,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作为子女,不孝敬父母,无论如何是错误的,这样的学生也实在是不应该进入北大就读。我只是想问,北大如何在短时间确定,学生对父母是孝敬还 是不孝敬?老实说,一个人是否孝敬父母,局外人在短时间内是很难看得出的。一方面,每一个人对孝敬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另一方面也不会有父母站出来指责自己的孩子不孝敬自己,而使孩子失掉上北大的机会。况且,还只是个高中生,还远未观测其是否孝敬父母的时候。北大何必多此一举呢?
其二,在自主招生中拒绝了复读生。北大有权利拒绝复读生吗?复读生和应届生的差距在哪里?诚然,北大可以不鼓励复读生报考北大,但却不能拒绝复读生。北大自主招生是通过严格的选拔制度来进行的,就不应该在身份上作限制。虽然 ,我们不希望考生为了进北大而一再复读,但人家选择了走这样的路,北大就应该尊重考生的选择,不能一棍子打死。北大如此急促的做法,实在与北大精神背道而驰。由此,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季羡林为何要上书温总理请求换秘书。
其三,北京的考生原则加30分 。如果是高考招生,有地域的区别,难道自主招生选拔优秀人才,也有地域的区别吗?凭什么北京的考生原则就要加30分?更让人不懂的是, 面试中还有两种特例情况,如果三位面试老师中有两位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则该生将从自主招生选拔中直接被淘汰,从而不能获得任何的加分。如果三位评委老师给一个学生面试分数都是95分以上,无论该生综合成绩是多少,均给予该生30分的高考优惠政策。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科学吗?我想问的是,面试老师的情况保密程度如何?有没有权力和金钱的作用?
自主招生,其权力当然掌握在高校手中,但正因为是自主招生,其招生制度和招生过程更应该追求公平,更应该将信息“暴露”在公众的眼球之下。
北大的自主招生能招到多少优秀人才?那实在是不敢过于乐观。自主招生制度何时在出台之前,也能够来个听证会,听听公众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