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温家宝评课、老师怎么看
来源:新文化报 作者: 编辑:jiaoyu 时间:2009-10-13

  9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看望师生,并在该校初二(5)班听了5堂课。前日,新华社播发了温家宝对听课的点评,以及在听了教师代表发言后的讲话全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温家宝在讲话中高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我国教育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适应国家人才培养要求。

  省内教育界人士昨日对温家宝的讲话及课堂点评发表了看法。

  升学率魔咒难解除

  长春市二道区教育局副局长陆旭:

  温家宝的讲话切中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时弊。我走了30多所学校调研,基础教育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很大问题,教育功利化、浅表化,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看,还在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一些小学、初中,没有按要求开足、开齐、开全课程,比如说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有些学校,即使开设这些课程,质量也不高,临近毕业时,还会砍课时。

  音乐、体育、美术等这些看似与高考科目关联度不大的课程,其实很重要。尤其现在的高考,有些时候考题也会考到这些领域。由于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时,没有打好底子,综合知识不够,因此面对这些考题时会打怵。

  我们想在下一阶段进行校长培训,强化教学管理的要求。

  教育体制扼杀天才

  省实验中学高中物理教师李金华:

  现在的学生们只会知识,以物理为例,基本成了做题教学。大家只知道怎么做题,有什么用?想要成为物理大师,必须有超乎常人的思路,而不是把物理题做得多么好。

  其他科目也是一样,到社会上,思想、哲理与事物本质最有用。而在我们现有的这种教育体制下,几乎不可能出现大师。爱因斯坦是大师,他的钢琴弹得非常好!我们呢,一进高中就分文理班了,有些天才可能因此被扼杀。

  中国不出顶尖的科学家,绝不是国人的智商问题,而是教育体制有偏差。

  我省教师畅谈温家宝评课

  数学课

  容量多少因人而异

  温家宝点评:

  这堂课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老师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同学来回答。这堂数学课说明我们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大改进。总的看,这堂课讲得好,但是我也提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我觉得40分钟的课,只教会学生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显得单薄,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内容。

  省实验中学初中数学老师李晗锦:

  从温家宝的描述看,这节课是成功的,整体设计很好。温家宝说这堂课容量少一些,我认为容量多少因人而异,如果是实验班或学生的层次较高,内容可以再拓展一些。对一般初中孩子来说,接受能力有限,如果在一节课上讲全等三角形的两种判定方法,学生易混淆,不利于掌握。

  我最近看了国外初中的数学教科书,他们的知识点很广,已涉及到国内高中的内容,但他们的知识点很浅,不像我们这样深。(记者插话:我认为国外的好,初中可以讲广一些,但不用讲太深,因为对多数人以后的工作用处不大,就我从事的工作而言,小学数学水平足矣。)我想,你这个观点,也反映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情况。

  语文课

  先由学生自己找资料

  温家宝点评:

  老师讲《芦花荡》,缺点是开始没把作者的简要情况给同学们介绍。既然讲《芦花荡》,作者又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他曾写过什么著作,有过什么主要经历,我觉得有必要给学生讲讲,但是老师没有讲,也许是上堂课已经讲过或下堂课要讲。

  省实验中学初中语文老师马晔:

  通过温家宝的描述,我判断是《芦花荡》第一课时,应该介绍孙犁。我们讲新课文时,一定要对重要作家重点介绍,否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流于表面。

  拿省实验来说,我们介绍作家时,先由学生自己找资料,在课堂发言介绍作家,老师再作补充。

  同学找的资料千奇百怪,比如孙犁,有同学在课堂上说到了他的婚姻,虽然我们要求学生找资料要结合课文有着重点,但这种看似和课文不沾边的资料,也确实让学生们对他的作品更感兴趣,更想去了解“荷花淀派”的文章。

  温家宝的话,阐述出一个道理: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了解作家的经历,也就很难理解他在文中的思想。

  地理课

  老师应在课堂上说清楚

  温家宝点评:

  讲华北一下子我就听糊涂了,因为课本讲的既不是自然分界,又不是经济分区,也不是行政分区,华北怎么把陕西、甘肃和宁夏包括进去了?课本对中国区域划分的依据不足,无论是自然的、经济的还是历史沿革的划分都没能讲清楚,有的是错误的。

  省实验中学初中地理老师梁宝臣:

  温家宝是从行政角度来看的,而这本教材是从自然地理角度讲的。由于划分区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二者都没有错误,这方面,教材出版社也给了回应。

  一般来说,我们在研究土壤、植被、景观时,要从自然地理范畴出发;在研究行政、经济、社会时,应从行政区划角度划分。北京三十五中所用的教材和我们的不同,但这些初中的地理教材上,都没有说明行政上的“华北”概念。(记者插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接触更多的是经济社会,而不是土壤植被。)你说的没错,包括在央视的《天气预报》中,我看解说员在提到华北时,都没有把手指向“陕甘宁”。

  因此,温家宝的提法有道理,我们应该在教材中注明行政概念中的华北是如何划分的,如果不注明,老师在讲课中要给学生说清楚。

  本报记者刘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