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爱是天下最美的教育
来源: 作者: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9-02-02

爱是天下最美的教育

 

       ——来自辽阳市第一中学西藏班的故事

    本报记者 周宝玺 严佩鑫

    “怎能忘,美丽的西藏;怎能忘,可爱的辽阳,滚滚雅鲁藏布江生养了我们的身躯,悠悠太子河水哺育着我们成长。辽阳——我们的第二故乡,一中——我们成长的摇篮!西藏班的老师啊,您是我们亲爱的妈妈!”在辽阳市第一中学,每年西藏班学生毕业返藏时,朝夕相处4年的师生都会依依惜别,亲密的感情就像哈达的经纬线,纵横交织在一起,难以分离。

    辽阳一中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汉藏合璧学校,在88个教学班中含西藏教学班18个,西藏学生706名,从事西藏班工作的教职工100余名。 1985年创办内地西藏班23年来,已累计培养20届2200多名西藏学生,成为西藏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一批批藏族学子来辽阳求学,一群群高原雄鹰学成归去。 8000多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在辽阳一中,汉藏师生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谱写着民族团结的美丽赞歌。

    爱心绵绵二十三载

    在西藏班工作,就意味着付出和奉献。从1985年至今,虽然校长已经换了四届,教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他们对西藏孩子的爱却始终如一。西藏班的每一位管理人员,每一位教师,连续几年甚至十年没在家过年,是平常事,“爱在事业,爱在奉献”是他们的口头禅。西藏班建立23年来,老师们始终践行着爱的诺言——爱每一个藏族学生要胜过爱自己的孩子!

    “这些十多岁的孩子长年住校,一待四年都回不了家。若是我们自己的孩子,那该是怎样的牵挂和惦记啊! ”辽阳一中校长王会勇深情地说。

    的确,像在家里一样,西藏班学子在辽阳一中得到了父母般的呵护和关爱。校领导和老师关注着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有的孩子从小没有洗澡习惯,老师就给他们示范;有的不会刷牙,老师就手把手地教;有的不会洗衣服,老师就亲自给洗;换季了,老师上街为孩子们选衣物,比打扮自己的孩子还用心;西藏班的领导和老师们一年365天几乎没有双休日、节假日,更没有寒暑假,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以上。

    2007年3月4日,辽阳遭遇罕见大暴雪,校长王会勇不顾家中停水、停电,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学校察看学生安全情况,组织学生清除积雪,晚间住校陪伴他们。无私的奉献换来了西藏班学生的拥戴,许多藏族学生都亲切地称王会勇“阿爸”。

    西藏班教导处主任陈杰是家里的“老疙瘩”,他最喜欢也最不敢唱的一首歌是 《父亲》,因为他感觉对不起父亲。父亲今年87岁,可他已经连续6年没陪老人过年。白露老师女儿过生日那天,原本要吃一顿久违了的团圆饭,可学生珠措的一个带着哭声的电话,使得她立即回到学校。当她拖着疲惫的脚步走进家门时已是夜半时分,望着进入梦乡的女儿,白老师流下了愧疚的眼泪。

    循循善诱启心智

    辽阳一中有汉、藏族学生4600名,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学校紧紧抓住民族团结这条主线,建立汉藏友好班、友好团支部,定期开展“一帮一、团结互助、献爱心”等活动。

    藏族新生刚入学,汉族学生便为他们送来凳垫、桌布;开运动会时,主动为藏族学生借钉鞋、送食品;炎热的夏季,及时送来防暑降温的白糖与毛巾;在学习上,积极向藏族学生献书,辅导学习汉语;每逢元旦、春节、藏历新年,汉藏同学互相到友好班联欢、赠送纪念品、献哈达。

    一系列活动让藏族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汉族学生也被藏族学生身上朴实善良的优秀品格和自理与自立能力所感染,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下转第二版)@NextPage@


    (上接第一版)

    “当初,我的汉语不好,很难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自己一个人曾偷偷地哭。是班主任周宏老师帮助我很快消除了语言障碍。 ”2002级二班的白玛曲吉在一中学习两年后,不仅与师生交流自如,还能写出不错的作文,语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其实,白玛曲吉的经历,许多西藏学生都曾有过。针对西藏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障碍,该校提出了“口语为纲、听说领先、强化训练、各科共管”和“面向全体、狠抓中下、分层竞赛、逐一过关”的“双十六字教学法”。在研究教法的同时,该校要求教师结合西藏学生实际,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多管齐下为西藏学子量身定做的科学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该校曾在全国内地西藏班(校)督导检查评估中获总分第一名,赢得教育部、西藏自治区的一致好评。近年来,该校的中考成绩稳步上升,在2003年和2004年该校西藏班237名毕业生在参加全国内地西藏班(校)中考中创造全部升学的佳绩,名列同类地区前茅。

    默默奉献无怨悔

    西藏班老师的待遇不高,却要付出比其他教师更多的辛苦,但他们无怨无悔。 “这是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西藏班老师有着共同的感受。

    夏婷老师的儿子十几个月大时送给婆婆寄养,一次,她去看儿子,儿子因为长时间没见到妈妈,竟叫她“阿姨”。夏老师有过心酸,也流过泪,但她更有收获。看着藏族孩子们越来越懂事、越来越成熟,她的心里像蜜一样甜。

    天底下最辽阔的是天空和大海,而比天空和大海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西藏班的老师和孩子们最难割舍的是胜过父爱母爱的亲情。 2000年,李雅娣老师在送西藏毕业班学生返藏时,遭遇重大车祸,先后做了五次大手术,但她依然坚强地站在讲台上。西藏班老师无论多么忙,多么累,一看到学生们,就什么都忘了。

    置身浓浓的亲情氛围,爱的基因浸润着幼小的心灵,让西藏学子懂得了爱,学会了爱。每天晚自习下课后,许多藏族学生争先恐后地簇拥着他们的老师来到校门口告别。此时此刻,一股股热流在老师们周身涌动,一天的劳累骤然消失。一次,鲁军老师病了,学生吾格卓玛托人给她捎去一封饱含全班学生深情的祝福信。读着读着,鲁老师热泪直流。她说,那是56个西藏孩子的真情!

    每当老师们到西藏召开家长座谈会,许多藏族学生家长就长途跋涉赶来,有的要步行几天,为的就是能看一眼孩子的老师。当家长们看到孩子学习与生活的录像和照片后,感动得热泪盈眶,自发排起队伍为老师们献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紧紧握住老师的手,反复地说着“扎西德勒”。

    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凝聚着藏族同胞热切的希望;一杯杯香醇的酥油茶,饱含着西藏家长们深切的信赖。 “多少年来,那热烈的气氛,那期盼的眼神时刻激励着我们。 ”辽阳市一中党委书记郭庆莲说:“为了让辽阳的教育援藏之花开得更加鲜艳,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也值得! ”

  来源: 辽宁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