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老师们的“批评权”?
来源: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作者:张晓嵘 编辑:jiaoyu 时间:2009-09-09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临了,日前的一条新闻却让老师们百感交集。虽然教育部规定班主任可以批评学生,但是“适当方式”如何界定成了难题。“批评轻了,学生不听,不管用;批评重了,或罚站一会,家长又会说老师体罚学生。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临了,日前的一条新闻却让老师们百感交集。“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针对教育部日前出台的这条规定,不少老师感到颇为疑惑:为什么对本属正常的“批评教育”行为专门出台规定?“适当方式”该如何界定?

  现象:老师“不敢”批评学生

  “老师批评学生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要出台这样一条规定呢?”在接受采访时,很多老师对此有点摸不着头脑。

  “这项规定的出台,其实也折射出教育当前面临的一些尴尬。”安徽省教育厅总督学李明阳认为是当前的师生关系促使了这个规定的出台。过去尊师的观念很强,但是现在开始强调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平等,而这种平等往往被一些学生和家长误解。省城一知名小学的校长告诉记者,每年新进老师,她都会再三告诉他们不要对学生太多批评,言语要尽量温和。“现在有些家长太娇惯孩子了,只要稍微说重点,家长就会找上门来吵闹。”据这位校长介绍,曾经有个女同学作业没写,被老师罚抄写后回家告状,结果孩子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冲到学校大骂老师,还威胁说要到教育局投诉。

  虽然这仅是个例,但老师们因为忌惮家长而不敢太多管教学生的情况确实普遍存在。很多班主任自嘲是弱势群体,不敢放开手脚教育学生。

  质疑:“适当方式”如何界定?

  虽然教育部规定班主任可以批评学生,但是“适当方式”如何界定成了难题。

  “批评轻了,学生不听,不管用;批评重了,或罚站一会,家长又会说老师体罚学生。”在省城一小学任教的黄老师认为目前最困难的就是界定这个“适当方式”,“出台这个规定是为了保护老师,我们还是高兴的,但必须明确具体的权限”。

  对于这个“适当方式”,家长们也很关心。省城的杨先生告诉记者,他是赞成老师批评学生的,但是如果老师对孩子在语言上涉及侮辱的词语,譬如骂孩子“笨得像猪”之类的话,他是无法接受的。他建议应该对“适当方式”做出具体规定,比如哪些属于批评教育的范畴,哪些属于语言暴力或体罚的范畴,“这样老师们可以把握尺度,家长和社会也能多一些理解”。

  另外,一些老师也对“班主任”这一特殊限制感到困惑,“难道不是班主任就不能批评学生了?”很多人认为,在教育学生上不应该做这样的区分。

  专家:以关爱和尊重为前提

  “学生正处于长知识和塑造是非观的阶段,需要善意的批评和引导。但是作为老师,批评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对于如何使用批评权,省教育厅总督学李明阳表示应以“尊重”和“关爱”为大前提。他告诉记者,在很多情况下,社会过多地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导致很多老师在是否批评学生的问题上畏首畏尾。但是批评是学生成长中必要的环节,老师批评学生也是爱护学生的一种表现,社会应该多些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老师们也要抱着尊重人格、关爱学生的态度去教育学生,粗暴的语言和体罚都不是好方法,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和社会对老师的误解。(张晓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