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目前我市小学生正在使用的音乐教材。
你喜欢上音乐课吗?你喜不喜欢音乐教材上的歌?针对这两个问题,记者连日来对金银湖中学、长征小学、积玉桥学校、吴家山三小120多名四至七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九成学生喜欢上音乐课,但对教材中所选歌曲,普遍认为大部分“太老土”。
“《外婆的澎湖湾》、《东方之珠》、《小小少年》,还有《青春舞曲》。”金银湖中学703班的夏进东沉思了数秒,报出音乐教材上四首他比较喜欢的歌曲。
“教材上的歌太老土了,我喜欢BY2的歌。”长征小学五(3)班的赵文豪直言,他喜欢上音乐课是因为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至于音乐教材上的那些歌曲,他觉得都是“奶奶级”的人唱的,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
据了解,目前我市中小学采用的音乐教材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记者翻看不同年级的教材发现,每册有8~10课,每课围绕一个主题,由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三个教学环节组成,每册涉及三四十首中外曲目。《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红帽》、《种太阳》、《红星歌》、《粉刷匠》、《鲁冰花》等耳熟能详的老歌仍占据相当分量,倒是勾起了记者的童年回忆。
“不可否认这些歌曲的确很经典,但有一个事实不能回避:不少歌距离现在已超半个世纪,最新的也是十多年前的,不太符合现代孩子的胃口。”武汉音乐家协会会员、著名少儿歌曲创作人万飞表示,他是唱着这些歌长大的,内心对这些经典老歌充满敬畏之情,“许多老歌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今天的孩子很难理解,想产生共鸣就更难了”。
学生提议周董歌入教材
“学可以,唱不响。”硚口区武药小学音乐教师万隽这样概括学生对教材上歌曲的态度。
万隽说,尽管现行的音乐教材内容丰富了很多,但学生们还是认为不够“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她会故意设定一个奖励环节,搞个班级歌唱秀,学生可以唱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歌,周杰伦、SHE的歌被秀的频率最高。
长征小学五年级学生陈吉龙说,三年级以前,他偶尔还会唱教材上的歌。后来,他通过QQ音乐盒、酷我音乐盒接触到更多流行的歌曲,唱得最拿手的是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和林俊杰的《曹操》。
“我强烈希望把周杰伦的歌放到教材里去。”女生张静激动地说,如果允许学生自编音乐教材,她认为周杰伦的《千里之外》、《青花瓷》、《听妈妈的话》、《东风破》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张静的这一提议马上得到同学的响应,不少同学当即建议把一些“老掉牙”的歌换下来。
“孩子的想法并非异想天开。”万飞说,周杰伦的歌延续了中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又巧妙地与hip-hop、绕舌等国外时尚元素进行融合,既跟国际流行接轨,又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韵味。上海、台湾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就收入过周杰伦的歌。
吴家山三小音乐教师蔡芳说,她不反对学生传唱流行歌曲,上课时也会创造机会跟学生一起赏析周杰伦等人的歌。但她感觉许多学生是盲从,很少有学生能完整地唱完一首歌,也说不出自己为何喜欢那首歌。“不管这类歌有没有可能入编教材,我倒是觉得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歌曲创作“断层”是根源
“新歌太潮,老歌太老,适合小朋友唱的歌怎么那么少?”近日,家住武昌锦绣江南的周女士四处求朋友帮一个忙——多推荐一些适合女儿唱的歌。
周女士称,女儿刚刚2岁8个月,性格活泼,喜欢唱歌跳舞。前几天,女儿坐在地上搭积木,嘴里念念有词,仔细一听居然是“得飘,得飘,得意的飘”。“你唱的什么歌呀?”周女士觉得很耳熟。“得飘,得飘,得意的飘啊!”女儿一脸得意。周女士这才想起,不久前开车带女儿出门玩,当时放的就是周杰伦的专辑。
“流行就是硬道理!”周女士坦言,专门给女儿买过一些“少儿经典歌曲大全”,发现里面收录的大部分是诸如《娃哈哈》、《采蘑菇的小姑娘》、《小螺号》、《拔萝卜》、《数鸭子》、《北京有个金太阳》、《送别》等唱了几十年的老歌,可除了第一首歌《拔萝卜》,其他的女儿很少主动唱。
采访中,几位音乐老师表示,教材上收入的不少歌曲,如《数鸭子》、《小螺号》、《鲁冰花》、《小红帽》等,孩子们在学前阶段基本上已经唱得滚瓜烂熟。到了小学后,还要重新学唱这些老歌,如同“炒现饭”,自然觉得枯燥无趣,这也为流行歌曲渗透校园提供了空间。
“儿歌创作队伍严重萎缩,年龄出现‘断层’。”万飞说,因为缺乏资金支持,不少创作人改行,目前全国致力于新儿歌创作的群体只有二三十人。如何突破?儿歌创作者应该反思一下,如果还继续墨守成规,不试着去改变自己的创作思路,顺着历史的车轮往前走,就会走入一个“死胡同”。此外,教材的选编过程相当复杂,既要能为青少年传授乐理知识,培养赏析音乐的能力,还要能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一般的新儿歌、流行歌曲因缺乏时间沉淀,很难进入有关专家、决策者的视野。“音乐教材,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跨越历史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