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小升初家长百态:迷失+彷徨、患上考试综合征
来源: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0-04-28

20100428082837.jpg

 等待摇号的家长。图/CFP


        又到了小升初的关键时期,很多小学毕业生的家长都已忙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用“焦头烂额”来形容并不为过。面对小升初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家长到底该如何调整心态?本报此次采访了一位去年经历了小升初的家长,希望他的经历能为今年面临小升初的家庭带来一些启发。

        周略平家住东城区,去年他的孩子刚经历过小升初。回想去年的经历,他把小升初描述成一场艰苦的马拉松竞赛,有人有资格参赛,有人没资格参赛,有人水平不算高,但由于学校的政策,幸运地有资格参赛。还有很多人在半道就掉队了,只有少数幸运儿历尽坎坷到达终点。

        辅导班白上了

        周略平还记得去年5月初,爱人开完家长会后,脸上掩饰不住的失望之情。当时老师在会上说,2009年小升初政策变了,市教委明确表示,“‘奥数’以及各种获奖证书从来未纳入到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方式当中,北京市严格禁止以各种证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依据”,这就意味着,儿子获得的各种竞赛证书不能再作为入学的依据,从一年级上到六年级的英语、数学培训班都“白念了”。

        周略平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失落,简单地安慰了一下爱人,“只是上初中而已,好学校和不好的学校有很大差别吗?”他原本就不赞成用揠苗助长的方式来培养孩子,顺其自然是他最理想的状态。

        爸爸的教育观念

        周略平的儿子陶豆从上小学前就开始接触英语了。刚开始的时候,是他和爱人刻意为之。当时陶豆上到幼儿园中班,园里推出了中英语授课的双语班,学费比普通班略高,本着“学好外语终生受用”的目的,周略平把孩子转到了双语班,也就是说,在上小学之前,陶豆已经学了两年外语了。

        上小学后,陶豆延续着他的英语学习,周略平选择了离家较近的一家培训学校,每个周末上半天课。为了给小升初做准备,陶豆三年级时又报了数学培训班,也是在同一所培训学校。周略平和爱人仔细分析过儿子的情况:从小五音不全,在体育方面也没有突出的特长,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学习成绩,因为陶豆在班上一直保持前十名的水平。

      “不过落实到行动上,也就只给儿子报了这两门课而已。”周略平说,小升初考的不就是数学英语吗?上两个辅导班足够了。不过他对各种比赛成绩的关心也远远比不上其他家长,很少上小升初论坛扒帖子找信息,也没有和爱人制定什么“作战计划”,有比赛陶豆就去参加,没收到通知的就算了,每天9点钟之前上床睡觉。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让其他家长诧异,连爱人都有些意见,屡次和他产生争执。

        给牛校投简历时,周略平只用几张A4纸介绍了儿子的情况再附上获奖证书,和其他家长动辄几十页的全彩印豪华简历比,简单得可怜,“花一百多块钱做份简历的家长是有,可只是上所初中而已,有必要吗?”周略平说,当妈妈的肯定比他着急,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就这样,陶豆保持着每周最多上一天培训班的频率。到六年级时稍累些,报了和某区重点挂钩的“小六班”,每周再学一次语数外。当然,这个占坑班最后也因政策的改变被取消了。

        电脑派位进普通校

        通过竞赛成绩和占坑班进好初中的方案落空后,周略平和爱人也曾试图走“共建”的路,但动手的时间太晚,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最终,陶豆被电脑派位到了很多家长心目中“比较一般”的国子监中学。这样的电脑派位结果对一个学习排名前十的孩子来说,肯定是不尽如人意的,“但也只能如此”。

        得知派位结果,周略平和爱人不断向儿子渲染上普通校的种种好处,比如竞争压力小啊,更容易显得出类拔萃等等。他怕儿子多想,认为自己上不了牛校就“低人一等”。周略平心里有些后悔让陶豆上了六年的培训班,他有个心结,小时候曾被家长逼着练字“痛苦得要死”,所以尤其看不得孩子再遭受同样的折磨,即使是每周末的数学、英语培训班,也是先征求了陶豆的意见才报的。但是既然要参加竞争,陶豆还是被小升初的大潮裹挟着,依次考过了剑桥英语、三一口语、全国公共口语和新概念。为了考全国公共口语,孩子甚至还上过每天4个小时,连上两周的考前强化班。

      “不过好在强度不大,他喜欢的手工和动画片奥特曼都没落下,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寒暑假能出去玩。”周略平自我安慰说,儿子颇有些竞赛精神,每次比赛都抢着参加,积极性很高,尤其喜欢数学,这点让他有些塞翁失马的惊喜。

       上了普通校又如何

      “我认为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当然会对成长起很大帮助,但内因还是起决定作用。如果孩子不能主观能动地去学,外部条件再好也没用。如果你自己想学,学校差一点,只是外部的肥料少一些,我可以再找好的老师来给你辅导,我可以给你创造好的条件。”周略平说,他就是这么对儿子说的,儿子听得懂。

         陶豆刚上初一的时候,每天回来都特别开心,“被选上班干部了;班主任是多么幽默;语文老师讲课风格多么独特;体育老师多么可爱;学校的饭菜多么可口等等,孩子回来一讲,我由衷地感到满足和高兴”。周略平说,也有上了别的普通校的家长找他诉苦,总觉得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他一个劲儿地劝慰他们:“如果家长都怨声载道,那孩子的情绪也必然受影响。”他说,如果孩子本身成绩不突出,偏要和拔尖、到处获奖的孩子凑在一起,那种压力对孩子信心的摧毁,肯定远远超出师资或教学环境等外界条件的差别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

        现在,周略平已经和妻子统一了意见,“上了普通校又如何?”他们坚信,孩子上的就是最适合他的班,在这样的班级里,孩子是最放松和自在的,其潜能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家长的赞扬和鼓励声中,孩子有了好的心态,他看待周围一切的眼光就是明朗的、乐观的,孩子就能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新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还有什么比他们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呢?”

        去年的小升初,虽然已经离周家人有些遥远了,但春夏之交这一段备受煎熬的岁月,带给自己精神和体力双重消耗的感受,却依然能让周略平回想起来。“家长们东奔西走使出浑身解数,只为了搏一个入学名额,那种左右为难、那种飘忽不定,每个经历过的人都终生难忘。”但这一切,就像周略平现在所感悟的,“这只是上初中啊!”(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小升初家长百态

        1.迷失+彷徨

        张女士的孩子生在北京,幼儿时期在国外度过,“那时候无忧无虑,快乐开朗”。为了提前适应国内环境,上小学前,张女士就带着孩子回国了。小学初期,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主科甚至能做到一分不失,平日休闲时间还能练练钢琴、游山玩水。没料到小升初战役的鼓声传来,平静的生活彻底被打破。张女士说,孩子像一个拳击手四处出击,而她和爸爸就像一对经纪人般冷酷无情、扬鞭督战。从此,孩子没有了轻松的旅行,没有了悠闲的下午茶,只剩下习题和上不完的辅导班,家里的氛围也逐渐转变为焦躁忧虑。对孩子的百般呵护沦为情急时的呵斥、烦闷时的絮叨和催促。可怜的孩子日渐瘦削,双眸因近视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身姿因伏案太久也不再挺拔,整个人落寞了许多。

        这一切艰辛似乎得到了回报:孩子无论是数学竞赛还是英文都拿到了一等奖,英语证书不管是口语的还是笔试的也都收入囊中,在学校更是表现出色,连年被评为区三好。家长原以为如此优秀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会在众牛校中找到一席之地,然而这个想法最终落空,至今未得到任何通知。

       小升初的话题成为家庭的雷区,每个人都变得敏感、易怒而暴躁。妈妈说,她迷失在了当年义无反顾回国接受教育的初衷里,“感到彷徨和无助”。

       2.患上考试综合征

        李女士现在每天都泡在小升初论坛和QQ群里,里面熟悉或不熟悉的家长都在打探考试消息。只要有考试,能参加都争取参加,做分母也心甘情愿。有些考试即使没参加,也想调查清楚:考试由何方组织?目的何在?是不是和目标校挂钩?难易如何?参加者范围?……

         偏偏最近有好几个考试未能打听到,也没法参加,又问不出所以然来,李女士那莫名的焦急和恐慌就在心里蔓延——仿佛开往牛校的大船从身旁加速驶过,仿佛自己的孩子要被这无情的小升初主力军给抛弃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不过,目前为止孩子参加的有限的考试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甜蜜,考完后天天惦记成绩、期待电话,但至今这些考试如石沉大海,没击起一点回声。然而,搜寻考试信息的习惯依旧不改,每天在论坛耗时几个小时,工作心不在焉,效率直线下降,这就是一个小升初家长的考试综合征。不过,所有这些,不能告诉孩子。

        3.当爸的哭了

        陈先生已经四十岁了,对生活一直很有信心,基本上所有事情能在自己掌控之中,可今年儿子的小升初让他几近崩溃,“不是儿子不行,而是因为我的户口不在北京”。

        陈先生家里一开始决定让儿子在附近上个好学校,他参加了考试,成绩也还可以,可看到其他人被点招,儿子却迟迟没有接到通知。陈先生打电话去咨询,对方一问三不知。在网上问了一切可问的问题,“盟友”的回答能让他平静一小会儿,之后又乱了。陈先生后来又想去给儿子报一个私立学校让他参加考试,对此他有信心,可是高昂的费用让他不知所措,“不是交不起钱,而是想到交了钱上了三年初中之后又该何去何从?到时候回到户口所在地上高中跟得上吗?能考上大学吗?”他想,在北京上初中的钱让儿子回户口所在地考一个私立中学,至少物有所值,可是试着跟儿子说起这事,他又不愿意。陈先生现在自己也很彷徨:“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的家难道又要天各一方,忍受相思之苦?”

        这位铁汉子,第一次因为儿子的小升初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4.小升初如同销售推广

        不论是特长生还是走其他的路,小升初对于孩子来说,都要经历残酷的竞争。家长也是在焦虑和奔波当中度过。经历了2009年小升初的邹先生至今感受颇深:“有酸楚也有兴奋,有付出也有收获。”他说,女儿学到了许多,不仅能力迅速提高,信心也得到了加强。以往女儿遇到困难就会求助或放弃,而现在——尤其是在备战小升初的半年时间中——她把眼泪放到心里,把怨言化在汗水中,每次训练都很认真地对待。对于家长来说,经历了这样一场无炮火和硝烟的战争,更加珍惜与孩子间的亲情。

        除此之外,邹先生还总结出了几条经验:想走特长生这条路的孩子,必须要具备很高的能力,证书得有一些,尤其是三好,专业证书也是需要的。学习能保持班里中上为佳。除特长外,还有其他优势最好。如果舞蹈类的学校不理想或不在目标之列,就要拿出另一个杀手锏:乐器、声乐、美术等。还有就是,得到专业老师的认可,借助他的力量去开拓渠道。“小升初就如同销售推广,得让客户认可,孩子的外貌、身材、个人能力、学习和生活环境就是产品的外观、品质、生产环境、价值等,家长的言行和关注点,也将是校方考虑的问题之一”。

       5.不上离家远的学校

       儿子上小学时,赵女士就让他上了最普通的学校。学校的学习很轻松,好在儿子很喜欢看书,看了无数的书:郑渊洁、金庸、古龙、阿加莎、西德尼、儒勒……家长也爱读书,家里两个大书柜装着的书除了两栏是父母的,其余都是儿子看过的,“别的我不敢保证,但跟儿子同年龄的小孩没有几个看的书有他多”。或许孩子看的书多,理解能力强,所以在五年级下学期开始去培训学校上华数,考试得了满分,考到分区竞赛班,而且在竞赛班里成绩也是最好的。家长已经很满足了。对于初中,赵女士决定不追求离家太远的,离家近的好学校自认为能上,如果万一上不了,也做好打算,但决不会拿大把的钱去砸。

        6.恨不得一周换一次衣服

        周女士说,看到孩子小升初这么辛苦,家长是最难过的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她每天五六点钟就起床做好早饭,催孩子起床,“看着孩子揉着眼睛,能多赖一分钟是一分钟的样子,做父母哪有不心疼的?孩子洗漱时,我得去准备孩子中午的水果和水壶。等孩子吃上饭,匆匆忙忙换上衣服,我就开始催孩子出家门。一路堵车着急来到学校,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放学再赶去接了孩子,只有半小时的时间在外吃点儿,跟孩子一起去上课,晚上回到家还要辅导孩子的学习。

         等孩子睡下,还要看看他哪门课学得不好,要怎么才能补上。琢磨孩子明天早饭吃什么才能让他多吃点。真是一刻不得闲啊!我以前爱美,老是把自己收拾得利利落落才出门,现在呢,一周恨不得都是那一套衣服,每天早晨洗把脸就出门了”。

来源:京华时报    贾卉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