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
农民工子女七成就读公立学校
浙江:“流动花朵”有书读
“这里的学校比老家的强多了,不仅校园漂亮,老师教得更好。我们很多老乡的孩子都在这里念书。”朱小英是一位从河南来浙江的打工者,去年,她把孩子送到了绍兴县兰亭黄婆溇小学。
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浙江省外来流动人口数已达1950.3万人。伴随汹涌的“民工潮”而来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难问题。与很多城市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的捉襟见肘不同,浙江省不仅帮助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解决了入学难题,还实现了他们“读好书”的梦想。
政府是先导
入学人数5年翻一番
2004年58万人,2005年65万人,2006年70万人,2007年85万人,2008年104万人——浙江省城镇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能力逐年攀升。到2009年,在浙江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已超过114万人,与2004年相比,将近翻了一番。而且,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80%来自外省。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助学”的重要原因。从2004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到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为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居住地接受教育的权利,浙江几乎每年都有新政策文件出台。
“进城务工人员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须臾离不开他们。安置他们的子女读书,是他们及子女应享受的权益,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经常在各种场合强调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重要性。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浙江省教育厅都把资助民工子弟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列为每年要重点抓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去年还争取到600多亩土地指标,专项用于50所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新建、迁建和改扩建。
各地出实招
“同城待遇”非空中楼阁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是浙江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过程中坚持的原则,其目的是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真正享受到本地孩子的“同城待遇”。
到2009年年底,在浙江省杭州城区接受义务教育的在校中小学生,10人中有4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后者总量近8万人,其中,近6万名在公办学校与杭州户籍学生一起就读,近2万名在进城务工子女专门学校就读。
去年9月,杭州市进一步推出了包括“一站式”招生报名机制、学费补助制度、困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资助体系、加大专项经费投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名校集团化发展战略等在内的“八大新规”。
蓝天学校、白云学校、阳光学校、望春学校曾经是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有名的4所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从2008年开始,海曙区逐步停办独立设置的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从2009年春季开始,海曙区符合相关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部由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00%就读公办学校的目标。
兴县则开展了民工子女学校“整编”工作,一批私人举办的营利性民工子女学校成为公办民营的非营利性学校,由财政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核拨经费。绍兴县教育局局长许义平说,他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底,率先实现“两个100%”,即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00%进公办中小学就读,农民工子女学校100%实行公办民营非营利性运作。
据统计,2009年在浙江省就读的114.4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有82.5万人在公办学校(包括公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占比达72%。他们在浙江,不仅实现了“有书读”的目标,“读好书”也已经不再是梦想。(记者 赵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