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汝城:开学在即,乡镇教师、教室都太缺
来源:湘声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0-08-20

  ◆邓海明
  
  近期,汝城县政协组织委员就全县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发现,近年来义务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一是硬件设施明显不足。城区小学和大部分乡镇中心小学教室紧缺。据统计,今年秋季全县乡镇小学将缺教室112间。由于教室欠缺,不少学校除通过挤占各类功能教室和实验室增加教室外,只有进一步扩大班额来解决问题。城镇小学现平均班额达75人、最大班额达80人。乡镇中心小学平均班额54.7人,大大超出45人/班的国家标准。
  二是集中办学保障乏力。乡村校点布局调整后,学校相对集中,增加了学生尤其是低龄儿童入学的难度和家庭负担。乡镇中心小学未按规定配备专职生活指导教师,无校医。大部分学生吃自带菜,菜不新鲜,营养单一,影响着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心理健康。
  三是教师队伍现状堪忧。近年来,教师由农村向乡镇,由远边乡镇向县城及其附近乡镇无序、单向流动,导致小垣、延寿等一些边远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严重不合理,初中化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缺额达125人,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缺额达138人,造成部分学校个别学科无法正常开课。
  四是学校安全隐患较大。由于条件受限,少数学校不得不继续使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危房。据统计,校舍危房总面积达33567㎡,其中初中教学楼危房10栋,厕所2座,小学教学楼危房61栋,厕所48座。
  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建议: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的重要位置,列入“十二五”期间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为民办实事工程。科学制定均衡发展规划,把薄弱学校的改造与提高作为重点工程加以推进,使人、财、物能够有序地向薄弱学校流动。把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发展作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评估的主要指标,纳入对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工作实绩考核。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办学。强化政府责任,健全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集中办学后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各村小设施改善所需经费。同时,合理利用好布局调整后学校闲置设施。扩大特岗教师招聘规模,切实加大教师专项培训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教师均衡配置机制,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科学、合理、有序流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