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观察
如何让乡村教育在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上尽快与城市学校看齐,避免形成因教育机会不均等导致“社会断裂”,各级政府应该拿出切实的行动
四川省万源市白果乡曹家坝小学执教36年的肖远义。他所任教的双叉河村幅员36平方公里,387户村民共1400余人。由于交通闭塞,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以前有沙湾小学、安子坪小学、古迹坪小学、曹家坝小学等四个学校,近年来随着部分村民的外迁,各校逐渐合并,现仅存曹家坝小学一所学校。肖远义总共教12个学生。(9月7日新华社)
每年教师节前夕,都会有这类圣徒式的乡村优秀教师受到宣传表彰。也许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缘故,当人们从肖远义身上看到殉道者的崇高品质,我却更多地看到了偏远地区乡村教育令人心酸的现状。肖远义是伟大的。他像大山深处一盏孤独的油灯,艰难地传承着文明的火种。但是,就这样一粒随时都可能被风吹熄的火种,能够给农家子弟带来什么样的希望呢?
“山上野生动物太多,而且到处都是悬崖”,这就是肖远义任职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是众多偏远地区农村教师工作环境的缩影。这些偏远乡村教师像孤立无援的战士,凭着虔诚的信念坚守在教育的阵地。但在教育资源配置极为不均的现实条件下,他们即便付出苦行僧似的努力,也很难在教学效果上与城市学校等量齐观。
更何况,像肖远义这种拒绝进城机会的优秀老师,并不具有普遍性。我们赞颂肖远义的奉献精神,却没有理由去责怪那些已经调入城市学校的老师。“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学校像欧洲”,这就是当前城乡教育差别的形象写照。当市场化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城市学校优越的办学条件和令人羡慕的待遇,自然会吸引大量优秀的农村师资。但是,当愈来愈多的优秀农村教师进城后,农村教育已经被抛得愈来愈远,甚至会走向破产的境地。
教育公平是起点公平,是底层群体进入上层社会的最主要通道。如何让乡村教育在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上尽快与城市学校看齐,避免形成因教育机会不均等导致“社会断裂”,各级政府应该拿出切实的行动。“现在我最着急的是不晓得将来哪个愿意来接我的班”,这不应该是肖远义这种老师担忧的事情,而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