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生的调查:你骂过或公开顶撞过老师吗?
面向老师的调查:你对现在的学生 有何看法? 制图 郭立培
(资料图片)
□记者吴战朝王灿
开篇的话
我们对老师所有的议论,都源于我们对老师全心全意的爱和尊重,都因为我们相信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们能够做得更好。明天就是第26个教师节,让我们对所有的老师道一声辛苦,说一声感谢。
豆瓣网上,一些网络小组名称关键词是“老师”,但其主要内容是回忆自己上学期间遭受老师伤害的悲惨经历,其中的一个小组名称竟然是“老师都去死”。同样在豆瓣网上,还有一个名为“讨厌学生的老师们”小组,谈论的内容也多为老师们在课堂上遇到的困惑。
原本应该受到尊重的老师,学生却认为“该死”;原本应一心向学的学生,却被老师说成“蠢货”,问题出在哪里?新时代的师生关系该如何更好相处?本报联合新浪网教育频道展开调查,并走进校园,直接对话师生。
【调查一】老师真的让你讨厌吗?
声音一:初中生被指“神经病”的纠结
加入“老师都去死”网络讨论小组之前,现年27岁的赵杰已经在心底咒骂了他遇见的两个“极品”老师许多遍,他的精神也一度临近崩溃。但是现在,再次提到这两位老师、回忆起当年的种种,赵杰的嘴角始终带着笑意,有时还会不好意思地捂着脸、跺一下脚表示自嘲。
1996年,赵杰14岁,是一所乡级中学里的尖子生,老师喜爱,同学羡慕。不想,进入初三,一切都变了。新来的班主任对他爱答不理,直接把他分到教室最后排的角落里,一待就是半年。“我就像个隐形人,再没有老师提问我问题,也没人问为什么作业没有交。”赵杰回忆说,他想不通,开始赌气地自暴自弃,成绩日渐下滑。
转机出现在半年后的一次家长会。那次,班主任偷偷将赵杰的家长拉到一边说:“教化学的席老师说,赵杰神经有毛病,
让我们小心。但这都半年了,也没见他有啥不对的呀!”误会消解,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赵杰常常从恶梦中哭醒。最终,他虽然勉强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却也落下了神经衰弱的毛病。
高三有一次晚自习,赵杰去向数学老师请教问题时,数学老师抬头一看是他,嘴角一扬,说:“你下去吧,这道题,我给你讲了你也不会!”“全班几十人的目光齐刷刷看向我一个,有嘲笑,有同情,那时候,我才真正明白‘找条地缝钻进去’的感觉!”赵杰说,为此他发誓一定要证明自己。接下来的半年里,他发奋专攻数学。最终,他顺利考入一所重点大学。
声音二:女生被老师怀疑后的“软抗”
现在郑州某高中读书的小霞表面上是个成绩良好的乖乖女,但是骨子里,她对语文老师甚为不屑。“我烦透了我们语文老师,他挺势利眼,偏爱家境比较好的孩子,对家境一般的就爱答不理。只要是他的课,我就在下边看书、写小说,有时还逃课。”小霞说,她总认为语文老师不喜欢她,常常刁难她,“有一次,他给我们布置作文题,让我们写提纲,他以为我没写就提问我,但其实我写了,写得还很好。结果,他又临时提问我另外一个问题,我答不上来,他臭骂了我一顿才让我坐下。还有一次,我考试得了第一,他却半开玩笑地问我是不是抄袭别人的,我当时就火了,和他吵了起来。”
声音三:加入“老师都去死”后的两种心态
加入“老师都去死”小组初期,赵杰用文字拼命发泄着郁积在心中多年的怨气。但是渐渐地,他的心态产生了变化。“有一次我腿受伤了,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其间想了很多。也许,如果没有第一个老师,我就不了解痛苦的含义;没有第二个老师,我就考不上大学。所以,换个角度来说,我应该感谢他们,毕竟,痛苦也是一种财富嘛。而且,与这些不好的老师相比,世界上的好老师更多,我为什么不多想想那些对我好的老师呢?”
与赵杰的豁达和释然不同,诸多“小霞”们依然活跃在网络上,乐此不疲地批评着不喜欢的老师们。
本报与新浪网联合做的一份民意调查也佐证了赵杰的话:在这份80后为主体的调查问卷中,63.4%的网友表示“从来没有骂过或公开顶撞过老师”,表示“经常骂”的网友仅占6.0%,而且,他们讨厌老师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几乎没有特别集中的“声讨”。
【调查二】当一个合格的老师有多难?
声音一:恨不得把学生“休了”
面对学生的声声抱怨,老师也有话要说。“有些孩子,有时恨不得给他们一巴掌。”这句颠覆教师光辉形象、让人听来不可思议的话,出自郑州某初中美术老师夏琪之口。
已有10年教龄的她,要负责在校所有学生的美术课程。夏琪说,家里有一个孩子就已经够头疼了,现在每个学期至少要面对1400个学生,更是让她抓狂,尤其孩子们随便接话、无厘头的捉弄让她恨得牙痒痒。
“有时候正在黑板上写字,一转身,突然学生就出现在身后,看到你被惊吓,他就满意地离开。”夏琪说,上课时“爬行”找旁边同学说话,当面骂人,上课吃东西、喝水的情况比比皆是,“想不出他们到底要干吗”。
现在的孩子本来心理承受能力就弱,犯了错又不能吵他骂他,以后进入社会岂不是更无法承受?夏琪迷茫,对于这些调皮的学生,到底该如何教育。
声音二:老师也有许多困惑
有这样困惑的不止夏琪一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当学生难,当老师更难”。
本报与新浪网联合调查结果显示:58.2%的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太浮躁、娇生惯养了”。14.6%的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太不守纪律,需要好好“教育”。某初中语文老师张明说:“现在的孩子,家长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上怕摔,稍微受点委屈就告状,让我们都没法教了。”
“骂我们的,对我们不满的(学生),只看到了局部。”物理教师石博说,作为班主任的他,不仅要考虑到升学压力,还要面对各层面的会议、各种比赛、各种培训,每天早早起床,晚上下班后还要批改学生的作业。“如果学校学生出事,一个电话马上要到。上回因为一个学生找不到,我骑车找了一上午才从网吧把他找出来,而当时自己的孩子还在发着烧。”
【建议】
老师和学生多些尊重与宽容
声音一:师生之间应多换位思考
“学生、老师网上相互发泄的情况,反映了当前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心态。缺乏情感的沟通,这些对抗就容易发生。”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胡雄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如意,这种不如意可能来自学习压力、家长管教、老师批评,以及同学之间的矛盾、攀比、嫉妒。有压力,就要找出口。以前人们通过学习、做家务宣泄。现在有了网络这个平台,因为具有匿名性,同时又有广泛的传播性,孩子们在上面即便是骂了,别人也不知道出自谁口。但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解压渠道:以伤害别人为前提,有时也会牵涉法律因素。
“在我们传统教育理念当中,对年纪较小的学生就应该严格管理。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虽然可以暂时让学生‘老实下来’,但却会增添学生的憎恨。”胡雄建议,“老师和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作为老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功课,还要了解他们的压力、思考;不仅在知识方面给予其指导,还要注重其素质方面的培养。胡雄说,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老师确实是对自己的成长、生活及学习负责,对老师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变。
声音二:改名“教育节”不如增加“学生节”
“哪个时代的学生不骂老师啊?这是正常的。”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郝森林说,“中小学时期,学生都是未成年人,与他们相处时,教师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应尊重教师。中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时期,在逐渐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处处听话、缺乏独立见解也不是一件好事。在我看来,很多学生骂的不是老师,而是对应试教育的不满。老师应该更加宽容、理解。”郝森林也承认,确实有极少数老师言语侮辱甚至体罚学生。他表示,这种情况下,学生选择在网上泄愤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师生关系今不如昔,有人提议将“教师节”更名为“教育节”,对于这种观点,郝森林并不认可。他认为,教师节是出于全民族尊师重教的目的而设,如果需要调整师生关系,可以设置一个“学生节”。等到这一天,所有老师都反思平日与学生相处中的种种问题,最终达到与学生的无障碍沟通。
(应当事人要求,文中人物除专家外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