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了孩子进重点小学、重点初中择校而引发的焦虑不安已在一些家长中间蔓延。一些名校时常接到家长的咨询电话:贵校择校何时报名?何时举行考试?
苦恼 给孩子快乐还是磨练
在连日来的采访中笔者发现,现在即将升初中的孩子,其家长多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深知过多的压力会导致孩子窒息,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然而面对现实残酷的竞争,却又不得不充当压力的助推手。“是给她一个快乐的童年,还是让她在磨炼中成长?我感到很苦恼。”家住蜀山区的王女士告诉笔者,她和丈夫商量了很久,决定让女儿选择蜀山区的一所重点初中。
如今,为了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家长往往不惜动用所有社会关系,以及金钱。有些“热门”的初中校长从来都没闲过,打招呼,套关系的各界人士应接不暇。小升初择校对家长来说是人脉与资本的较量。对孩子来说,也并不轻松,他们将会面临一场接一场的考试,让孩子身心疲惫,还没有完全走出童真的孩子就已投入到激烈竞争中。
采访中,不少家长认为,学习非一日之功,应抢前抓早。既然中考、高考凭成绩一锤定音,那么就无法消除小学、初中的择校现象。然而,孩子对于学校的好坏、有无名气其实原本并没有概念。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强调学校的好坏,反而会使孩子把是否被名校录取看做自己是否优秀的一个标准,由此将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乃至恐惧。这粒种子埋下去,对孩子的一生都有不良影响。
即使家长疏通、运作一番,让孩子进了名校,也未必适合孩子。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自身原因跟不上而彻底丧失自信心。与其这样,不如进个能给孩子更多关注、更多成功感的普通校。家长千万别为了从众和攀比,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要求孩子非名校不进。
择校是家长的选择,但不该让孩子为家长的选择付出代价——他们会因此给自己一个失败者或落伍者的身份。当家长的岂能让孩子带着这样的心理阴影成长?
择校 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名校校长认为,择校也让他头痛,现在各种招呼打得不断,特别到7、8月份,手机都不敢开。他认为:择校大战的实质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其原因则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而失衡的背后恰恰反映出教育管理的落后。这种落后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均衡教育资源的力度远远不够,随着择校费的一路高企,重点校越来越豪华阔绰,薄弱校则日益捉襟见肘,这种两极化现象转而强化了家长们的择校动机;其次,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找到相对公平又富有活力的竞争模式,虽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提倡均衡教育,但仍不能够阻止家长对择校的热衷。
新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升初中不进行升学考试,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教育局也明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中不能采取考试的形式来录取新生,但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宁愿花大价钱选择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就读。所以择校考试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学校之间的生源争夺战也越演越烈。
择校带来了更严重的教育不公,由于择校需要交纳高昂的择校费用,经济条件差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被重点学校排除在外,只能对口入学,而这样的对口学校往往就是薄弱校。到了5、6月份,各种名义的择校测试此起彼伏,人际关系全面启动,学生、家长、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更严重的问题是,择校大战滋生了一种隐性的、不受约束的权力,并衍生为教育腐败。东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