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大学生户籍之病 症结何在?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1-06-16

20110616081908.jpg

现有的落户规定限制了市场对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配置能力。漫画:颜庆雄

  引子

  近日,国务院下发通知,部署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要求各城市应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允许其在就(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但直辖市仍按现行规定执行。政策暖人心,但是在各个城市是否能落到实处?操作性如何?每年的大学生的户口之痛的症结在哪里?本期思与辨邀请专家进行辨析。

  主持人:王付永 深圳特区报记者

  嘉 宾:连 弟 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桂 穆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

  林卫芬 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

  1 落户本质在于能否共享“市民待遇”

  主持人:你怎么看国务院的这次关于松动户口的通知?

  连弟:通知要求各城市应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但是既然是要求,各城市不执行又会如何呢?各地的户籍限制是由于地方利益引起的,这种限制不可能仅靠一纸公文就能解决。所以解决大学生因落户带来的就业上的困难,就必须拿出一定的举措、体现出一定的决心来。户籍准入只是一种形式,其本质在于能否共享“市民待遇”。从长远看,通过户籍彻底放开实现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保障基本统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全国大致均等才是解决的根本之路。

  桂穆:1958年,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户籍制度由此建立。多年来,非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在各城市就业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因素的限制,户口问题成了大学毕业生合理流动以及用人单位自主招聘人才的一大障碍。但是这个问题为什么一直没有解决,有人认为是由于附加在户口上的利益坚冰不容易打破,但这还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如果户口自由流动起来,那么会不会给社会管理带来挑战?我们已经习惯了以户籍管理为核心的社会管理模式,即使这一模式现在是疾病缠身,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确定的、科学的替代方案,所以户籍制度渐进的改革也就是一种最不担风险的方式,但是渐进改革的步伐远跟不上每年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流动性的需求。

  2户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共同的痛

  主持人:现在一些企业,特别是北京、上海的企业招聘,具备当地户籍基本上是所有招聘企业的共同要求,怎么看这个问题?

  连弟:现在北京的很多企业招聘,包括一些大型国企,在招聘条件当中要求北京户口的很多,其实这个问题也不能全归罪于企业,他们也是对员工负责,把你招进来户口解决不了,你就享受不到其他当地户籍员工的福利待遇,是对你的不负责。很多企业是想招的人招不进来,对于学生来讲是想进的进不去。目前,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但是很多企业没有户口指标,这影响了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林卫芬:现有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市场对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配置能力,导致一面是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面是很多急需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吸引不来大学生就业。比如,中国的城乡基层就很缺大学生,但现有的落户政策却把就业和户籍绑得很紧,这就限制了应届大学生前往农村或乡镇就业,同样的道理,现有的户籍政策也限制了大学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以及自主创业的热情。

  桂穆:上海、江苏、江西、广东等地也已相继出台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户口“解禁”政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似乎得到进一步破解。但是一纸空文又起到什么作用。即使单位给员工落实了户口,但都是些集体户口,事实上,“集体户口”是介于临时户口与常住居民户口之间的特殊户口,即便一个外地大学生以集体户口的方式在新城市落户,日后也会遭遇诸多困难。例如求职和晋升,购买经济适用房,子女上学等。

  3大学毕业生入户问题解决的关键在执行

  主持人:大学毕业生入户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林卫芬:和今年一样,我们在上一年也有个国务院下发的通知,要求各城市应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但是由于通知缺乏必要的政策配套措施,各地的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问题并不是到了解决不了的地步,而是我们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桂穆:一些企业对大学生的入户问题是不关心的,他们需要的是员工把工作做好就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把员工仅仅当成临时雇员,很难期望他们会完成高质量的工作。企业解决了员工的户口问题,员工自然有一种归属感,从而产生一种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愿景。在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频繁跳槽的背景下,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企业,都到了该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时候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