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教委发布了首批52所“身边的好学校——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特色学校”榜单,帮助市民了解身边的好学校,避免盲目推高“择校热”。
“当前一些地区出现的择校热,很大程度源于‘好学校’相对较少。”市教委相关人士称,这就导致一些家长产生“名校情结”,或在判断好学校时,片面追求学校规模大、设施全。此次首批52所身边好学校的公布,则将让家长对“好学校”定义进行重新认识。
好学校必须是特色学校
“好学校首先必须是特色学校。”市教委相关人士解读,特色学校最大限度培养学生个性,为学生创造适合自己的教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条件、地域环境,通过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就是要激发具备这方面潜质的学校办出特色。
据了解,首批获命名的52所身边好学校是从144所申报学校中打分评选出来的。这些学校每一所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比如南岸区弹子石小学的乒乓球、江南小学的足球、北碚区朝阳小学的“科幻绘画”特色、大渡口育才小学的书法教育……
事实上,这些学校通过特色教育的打造,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也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综合实力并不亚于不少“名校”。
“我们建设体育特色学校不是办成体校,我们的责任是办好义务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求真。”江南小学校长田琪表示,20多年来学校持续开展足球项目,用规范化、科学的、合理化训练方式,给学生打造一片足球的净土。
“过于推崇‘名校情结’存在很多问题。”市教科院相关专家认为,如果孩子学习基础差,进名校跟不上班级学习节奏,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厌学、苦学的情况,反而不利于学生成长。此外,一些家长推崇的“名校”都不在家门口,学生每天往返学校浪费大量精力,得不偿失,反而不如就近选择特色、优质学校入读。
以江北区港城小学为例,以前附近的居民都习惯把孩子送到其他区读书,现在学校以发展“跳绳”特色项目为突破口,带动学校内涵建设,不仅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全国、全市屡获大奖,办学质量也得到市民认可,不少外出读书的学生也纷纷回来了。
好学校评价看重学生特色参与度
据介绍,身边好学校的评价标准不是看学生有多少特长,而是在满足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后,看学生特色项目参与度大小,是否让大规模学生受益,这是此次评价好学校的最大特点。
“因此,不少百姓心目中的名校落选就不意外。”据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常不少名校由于学生规模大,在学生生均运动面积、课外活动参与率等评价标准上落后,学生特色参与度不高,因此与首批身边好学校无缘。
据了解,首批特色学校在场地面积、器材设施等硬性指标上有一整套严格完善的标准。比如,以体育为特色项目的特色学校,学校运动场地生均活动面积达到4平方米/人,在评价时学校可以得到7分,低于这个标准得分将会依次减少。师资配备上,必须按照规定配齐体育教师,并有专职的体育特色项目教练。
此外,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特色项目,市教委在此次评价过程中还做了严格要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人数必须占学校学生总数的95%;学校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初步掌握本校普及的特色项目运动技能的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50%以上;学生参加体育特色项目活动人数占学校学生总数的80%以上。
3年打造2600所特色学校
“把每所学校都办好,把每个百姓的孩子都教好。”市教委主任周旭说,此次身边好学校评选,是为了让孩子逐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引导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风向标。全市6000多所中小学将近三分之一的学校都有特色,这些特色学校也能很好地促进孩子个性、全面发展。
据介绍,我市从2011年起,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创建市级体育特色学校300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300所,并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全市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科学发展,帮助中小学生掌握1—2项伴随终身的体育技能和艺术特长。到2013年,我市将实现区县级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各1000所。
周旭说,以特色学校建设为抓手,今后我市教育投入将继续向农村倾斜,帮助全市各个区域打造身边的好学校,最终实现让孩子就近入学的目标。
为此,市教委将联合本刊开展“我身边的一所好学校——重庆优秀中小学满意度调查”活动,邀市民推选身边的好学校,并对甄选出的好学校进行宣传报道。 夏星 许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