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近日,“名校属地扩招”的消息将北大、清华推上了“地域歧视”的风口浪尖。几个月前,清华、北大曾先后允诺,将在北京地区减少高考招生计划投放。然而,承诺却与现实大相径庭,有报道称,清华今年在京总扩招达45.3%,北大今年在京第一批次扩招达33.6%。 (7月30日《人民日报》)
对此,北大和清华都进行了回应。据北大招生办公室介绍,北大在京第一批次录取学生223人,比计划人数多了3人,扩招比例为1.36%;而清华的解释则是,“媒体所说的45.3%,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统招的扩招,它既包括高考文理科统招批次的扩招,也包括了小语种、降分录取的自主生、文艺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等”;至于今年在京扩招的原因,是“北京考生报考踊跃,而且生源质量较好”。事实上,2010年,北大也出于“生源质量非常优秀”的原因,在京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扩招幅度高达44%。从清华的解释看,扩招45.3%的事实是存在的。而其扩招的理由却未免叫人生疑:其他地方报考就不踊跃,生源质量就不好?
北大和清华何以有“属地扩招”的底气?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北大和清华在属地的招生规模并不大,只有约10%,不像其他985高校、211院校,在当地的招生比例接近甚至超过30%——这是教育部划定的部属高校在地方招生比例的 “红线”。二是高校有“追加指标”,可自主地根据各地的生源情况,调拨计划,在京扩招就是通过追加计划实现的——在公布招生计划时低一些,随后在招生录取时再增加;三是对于增加属地计划,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当然是十分欢迎的,有了这样的“力挺”,北大和清华甚至在当地的招生宣传中,明确告诉考生报考机会增加。至于学校列出的“生源质量好”的理由,恐怕与学校的“地方情结”有关,从学生的管理、就业等多个角度考虑,若增加外地生源,学校的帮困助学难度、就业难度不免也要增加。
问题在于,北大和清华作为全国性大学,必须公平地面向全国招生。此前,针对全国院校存在的地方化问题,大家曾期待,随着大城市、发达地区的生源数减少,重点大学会从高考公平出发,在保证当地考生录取几率不变的情况下,将余下的招生名额投向其他省市,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可大学似乎没有这样的自觉性。要遏制名校的“属地扩招”,有必要探索新的大学治理机制。
首先,可考虑在重点大学中设置相关理事会,由国内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组成,像学校的招生战略这类的办学事务,可由大学理事会进行商议。如果有这样的治理结构,那么,全国大学在各地的招生指标,就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行政事务了,而需要听取譬如全国人大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社会人士的意见。在这样的机制下,大学很难轻易增加所在地方的招生计划,“追加指标”也将变得公开、透明。
其次,大学的招生标准,还可由教授们组成的独立招生委员会制订并同时监督招生工作部门执行,避免出现评价标准随意变化的情况,就好比说某地生源好,却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显然经不起推敲。另外,从促进公平、公正出发,大学在招生时,不宜简单地采取学业标准,还需考虑多元化因素,包括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是否公平、家庭经济情况等。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