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动画学院上官高翔的《我爱上学》组照获得一等奖。 上官高翔 摄
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大学生眼中的“最美中国”在哪里?昨天,“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在沪颁奖。大赛半年间,各地70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参赛,提交照片5.5万余幅、微电影2000余部。最终,45组摄影作品和30部微电影作品分获各等奖项,一起拍下了“最美中国”。
相比传统摄影,微电影已成大学生记录“中国美”的最新手段。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陈静编导的纪录片 《南音梦》,夺得大赛一等奖“最美奖”。陈静老家在福建泉州,小城里流传着一种古老音乐形式——南音,它相当于“演奏加演唱”的民乐队表演,乐器有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等,一人居中而歌。这种古乐从汉代宫廷流向民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微电影诉说了主人公对南音的态度从原先的隔膜到如今的挚爱,这一转变也悄悄影响着他的人生轨迹——主人公最终选择当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让南音代代相传。
“微电影是生活的眼睛和回忆的刻录机,最美中国也有最美声音。”陈静说,她下一部微电影计划聚焦3个在沪奋斗的外地人,有卖红薯的老大爷,有找工作的大学生,还有打拼多年的小老板,“希望通过拍摄了解他们留沪原因及其生活状况”。
“2012年春天,微电影‘千树万树梨花开’,变为一种时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李亦中教授表示,微电影的长度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10分钟比较合适,因为胶片时代的电影一盘拷贝长度就是10分钟,讲完一个故事”。他认为,未来微电影不宜向大电影靠拢,也不能做成大电影的压缩版,它的生命在于百余年的电影传统与新媒体渠道相结合,随时看、随时拍并随时分享。
据了解,此次获得“最美奖”的微电影共10部,集中于京沪两地,其中沪上高校获得“最美奖”的还有复旦大学陈雪斐的《旗袍人生》、上海戏剧学院朱滕青的《当爱情经过的时候》。昨天,由高校、网络企业、影视媒体等加入的 “最美中国”微电影新锐支持计划同时启动,包括获奖者在内的一批青年微电影人才成为首批签约团队。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