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一位班主任与学生的不了情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3-04-18
  高三两个学期我每周给学生发放一张周计划表、一段“杜老师小语”和“推荐歌曲”,这工作我坚持了34个星期。
  “小语”有三点意义。首先,我不想成为面容憔悴心灵蒙尘的班主任,人到中年,我虽不乏生活热情,但是将自己的生活热情转化为对学生的热情,并不容易。每一次“杜老师小语”的写作就是一次自我激活。其次,读“小语”对学生而言是享受老师的理解、尊重并唤起自身责任感、使命感的过程。第三,读“小语”能使学生直接感受老师守望的温暖。对于学生而言,高三不仅是一年艰苦的学习历程,更是一段艰险的心灵苦旅。
  下面选择几段与学习目标,与师生情感,与生命教育有关的文字稍作回顾。
  关于“学习目标”的确立,我写过很多段。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新年前夕的那段。辞旧迎新,大家都有些感触,以此为契机,我以为有必要让他们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这目标不是高远而虚无的,而是高远而壮丽的。
  2010年底的平安夜,我照例在23:00到24:00时分放了“Do They Know It is Christmas?”“We Are the World”两首歌。在北京安下家,能自己播放视频之后,我总会在这个时刻看这些。因为十几年来——无论是十几年前租住在崇文门12平米的平房,还是如今住在一百多平米敞亮的家,我都想在平安夜特别提醒自己——圣诞节的意义,不是扛一棵塑料做的圣诞树,在树上挂上晶莹的灯光,在树下堆满花花绿绿的礼物。既然我知道,还有不少“卖火柴的小女孩”不能享受温暖,还有很多饥民得不到可以果腹的饭食,那么内心怎么能尽享“平安”?
  师生情感的建设,是很重要的环节。身为班主任,鼓励学生承认其辛劳,同时让学生们了解老师和他们面对共同的目标,这有利于建立心理学上的“共情”,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展开。为此,我写过几段话。
  刚刚从油印室抱来20来公斤的篇子以供年级使用,我们两三位“年轻”老师埋头数了一个多小时,头晕眼花,手也拉破了口子。数过之后大家很是无语。只是抱过来,数一数,尚且如此疲惫;想想每个同学的任务……再乘以6科……可这些都是精选的了,不能再少了。前几周,总用“我的未来不是梦”“不,我无怨无悔”之类的乐话来鼓励大家,此刻,有些无语。幸亏,有热情的Z推荐了张国荣的《沉默是金》——那就多务实,少务虚吧。
  看到你们的脸庞,1990年的冬天,全心准备会考并为1991年的高考做准备的点滴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整整20年了,我并没有遗忘当年的充实与忐忑:当年,我常常感到自己在小路上踽踽独行;今天,让我充当你们前行路上的守望者。
  机缘巧合,那个春天我多次涉及对生命的思考,让“生命教育”有了一定的深度。我们开了三次近乎静默的班会:第一次是四月四号清明节,静默是为了表示我们谨记“我们痛苦的当下,是长眠地下之人无可奢望的未来”;第二次是日本九级地震后的星期一,四月十三日,静默是因我以为这是该默哀的日子,是人类同悲的时分;第三次是那个周一,四月十八日,我公公过世,我请了假奔丧。三次都因“死亡”而起,探讨这个问题的确特别沉重。
  当你厌倦了学业不得起色的挣扎,在父母面前流露出厌世之感时,你记得么?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在我们还没有参透活着的意义之前,怎么能轻易地言及死呢?在消极的情绪来临时,提醒自己思索史铁生的思索——“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行么?我以为,“向死而生”,不惧怕死,从而,好好地活,那样才能展现生命的尊严和豪情。
  也许,“生命/生死”的话题不应该是年近暮年的人才感慨的,也不应该是穷途末路的人才思考的。在成人仪式上,学生们会思考;在清明节,在天灾人祸猝然而至的时候,他们更必须思考。我不希望四中培养的青年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不希望自己教出高智商却薄情寡义的学生,不希望考试高压将少年善感的心打磨粗糙。虽然也相信“怎么看待生死”“怎么面对父母”“怎么应对灾难”这些问题也许会由成长慢慢给出答案,但是担任班主任的日子,错失时机则不能心安。
  附录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的点评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的”“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师生双方“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
  北京四中的杜蘋老师在担任高三班主任的一年中,每周给学生写一封信,共写了34封。这些信反映了一位教师乃至一所学校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同时也告诉我们,即便是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教育也不仅仅是训练。
  北京四中语文组教师 杜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