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讯(记者李晋)去年12月30日,由本报与芬兰通力百年基金会联合发起的流动图书馆载着志愿者团队,来到河北保定易县大龙华乡小龙华小学,流动图书馆不仅送去了文具、书本等新年礼物,还给那里的留守儿童上了特别一课,一起度过了一个特别而快乐的新年。
小龙华小学地处太行山区,学校的校舍是1976年建造的老瓦房,多数墙皮已经掉落,教室靠土暖气采暖。据张振堂老师介绍,学校包括幼儿班和小学,共有200余名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学校9个老师中,仅有两三个老师教小学,每个老师要教好几门课,但至今没有开设过英语课、音乐课,也没有图书馆。
当天,流动图书馆一停靠进校园内,就吸引了不少孩子的围观。志愿者们走进了各个班级,给孩子们开设了英语课、手工课、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阅读分享课、道路安全课堂、学习的乐趣课堂等特殊而有趣的课程。
在学习的乐趣课上,一年级的邢宇昊沉思片刻后,在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理想——去北京上大学。邢宇昊的家离学校有几公里远,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靠父亲骑三轮车收废品,他希望考上大学后,能帮父亲一起分担生活的压力。
让志愿者陈伟感触最深的是,这里大部分孩子的理想都是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很多孩子的梦想很小,但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写下来,记在心里,努力地做到做好。”
每堂课最后,志愿者们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唱新年歌,并将准备好的礼物分发给每个同学。
下课后,志愿者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打旱地冰球,在欢笑声中,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
截至目前,流动图书馆已在全国行驶18000公里,先后进入了陕西、山西、四川、云南、重庆、河北等省市的34个学校、公益组织和偏远乡镇,惠及23000余名贫困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弟,共捐出18个公益书架。
图: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唱响新年歌。
京华时报任峰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