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男孩班”尝试塑造小男子汉 挽救社会的“男子气概”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6-12-20
  性别教育关注男孩儿女孩儿“差异化”成长
  其实,不只有“男孩班”,针对女孩子的“淑女班”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007年,苏州外国语学校开办“淑女班”,教授钢琴、古筝、形体和礼仪等一系列课程,很受家长欢迎。
  “现代女性身上鲜见传统女性的贤淑与柔美,‘淑女班’的开办,正是对传统中国女性阴柔之美的回归。”该校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当前社会女孩子中性化现象突出,从小就培养女孩子对于自身性别的认知意识,将女性身上该有的“淑女美”体现出来,显得尤为重要。记者了解到,“淑女班”并不拘于年龄学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也有“淑女班”,通过学习茶艺、女红、琴棋书画等方式来进行品德和性格的塑造。
  无论是“男孩班”还是“淑女班”,二者的本质与目的殊途同归:通过性别教育,让男孩儿女孩儿更符合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认为,针对男孩儿和女孩儿的特点,采取各有侧重的教育内容,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必要的。“让女孩子更像女孩儿、男孩子更像男孩儿,这种方式从出发点上来说是好的,是一种很有益的尝试。”
  如何让“男子气概”回归
  放眼当下,“阳刚教育”依然困难重重。“阳刚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唐超告诉记者,性格塑造的主战场在家庭和社会,而学校在其中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现在许多当爸爸的忙于工作,把孩子的教育抚养全部交给母亲,许多孩子对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根本没有概念。”唐超说,除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是一大问题,“一家一个宝贝孩儿,万千宠爱集一身。在父母的溺爱下,许多男性的童年生活缺少磕磕绊绊,也受不到应有的锻炼。”
  新城初中“男孩班”的开办也不是一帆风顺,一些家长担心孩子会因此耽误学业而反对孩子报名,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稍有下滑便打电话要求学校将孩子从“男孩班”除名。“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德育的地位高于智育,家长需要树立全面、有远见的教育理念。”唐超说。
  “单靠开设‘男孩班’恐怕很难从根本上缓解男性危机这个社会性教育难题。”殷飞说,“从教育层面上说,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育体制都应改革,让性别教育浸润到日常教学中,做到常态化。从社会层面上讲,传统上对男女的观念认知需要回归。否则,男性危机的问题不会得到根本上的扭转。”
  《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9日06版)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