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高考和中考的一天天临近,5月26日下午,齐鲁晚报与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联合主办的心理健康大讲堂开讲,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邱惠敏为读者详细讲解了什么是考试焦虑,如何区分正常的焦虑和病态焦虑,受到现场读者的热烈欢迎。讲座结束后,邱惠敏耐心解答了读者关于焦虑的种种疑问。
考试焦虑几乎人人都有
面对考试焦虑,每个人的表现有所不同。有的是情绪焦躁、看不进去书,有的则可能表现为身体不舒服,例如疼痛、胃不舒服、发烧等。曾经有德国研究小组考察了大约500个考生的临床症状,几乎所有考生都有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血糖水平升高等表现。其中,72%的考生感觉胃部不适,62%的考生感觉双膝发软等。
同时,超过50%的考生感觉自身存在以下症状,从多到少依次为: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受阻、概括能力丧失、怀疑、轻度健忘,紧张、悲观、自信心不足、不安、孤独,发抖、不协调运动、痉挛,食欲缺乏等。
“正常的考试焦虑,恐惧是来源于可识别的、现实的内容,并且与考试本身的危险程度相一致。”邱惠敏表示,导致考试焦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我要求太高、复习材料太多、时间不够、能力不足、生病或情绪欠佳、懒惰,甚至可能是考试氛围过度渲染所致。
邱惠敏表示,正常焦虑和病态焦虑之间的区分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从焦虑体验的持续时间长短及程度的深浅来看,正常焦虑持续时间短,程度较浅,而病态焦虑则持续时间长、程度较重;其次,从焦虑症状产生及消失的条件来看,正常焦虑的原因经过治疗者分析和解释,通常原因比较清楚,而病态焦虑常常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如果焦虑原因解除或者因为受到某些活动影响,正常焦虑可以减轻甚至消除,病态焦虑则不会减轻,或者减轻后又复发,难以消除。
潜意识里害怕受惩罚会影响正常发挥
“在每个神经症性考试焦虑的案例中,似乎都有惩罚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在起作用。对考生来说,潜意识里考试代表着被惩罚的可能性,所以考试本身也就成了惩罚行为。”邱惠敏解释道,对考生来说,考试的意义对社会和对父母都十分重大,“潜意识里害怕受到惩罚,这种恐惧自然就会影响正常能力的发挥。”
邱惠敏表示,在正常情况下,考试标志着某一人生阶段的结束和独立于父母的新阶段的开始。“这会激活出生时的创伤性体验,也再现了心理上的无助感和失去爱的威胁,所以考试也可能意味着面临分离,并使创伤性体验重现而产生特别的恐惧”。因此,邱惠敏提醒道:“在考试前,父母千万不要跟孩子说‘考不好就不要你了,考不上大学以后你就完了’等类似的话,让孩子感觉考不好会失去和家庭的联系。”
此外,在考试中的智力表现也会唤醒自我认同感,自我仰慕可以受到考试的伤害,考试意味着检验其实际能力高低和成败,及在人际关系中的存在感。“考试可以导致强烈的对失去自我存在的恐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更在乎名次,而不是成绩本身。”邱惠敏说道。
“考不好责备、考好了奖励”都不可取
“处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中,对考试焦虑是合理的,应该允许我们在考试时有焦虑感并且表现出来。焦虑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正常程度的焦虑可以让我们保持警觉、提高效率。”邱惠敏表示,焦虑可以有激励作用,也可能导致退缩,这与每个人对恐惧心理的耐受程度不同有关,也与面临的危险或威胁大小有关。“高度的或神经质的恐惧总是会产生不良后果,并且导致恶性循环,能力的发挥受到阻碍,导致焦虑进一步增加,如此反复互相加强。”
具体到在面对考试时父母究竟该如何做,邱惠敏表示:“首先要学会恰当评估,包括考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一起考试的对手水平,从而可以对考试抱有适当的期待,也对最后的考试成绩和名次进行正确的解读。任何考试,包括中考和高考都不是一考定终身。”
“假如你考不好,会有什么后果?假如你的孩子没考好,你会怎么对他?”面对邱惠敏提出的问题,现场有考生表示,只要考不好就会被家长打,“落后就要挨打”。也有考生家长坦承:“孩子考不好,感觉有些丢人,还有点不好意思见人。”对此,邱惠敏表示,即便父母在语言和动作上没有明确表示,孩子也往往能从其眼神和表情中感受到这种情绪,从而在面临考试时加剧焦虑。
同时,不少考生家长往往会对孩子做出种种承诺,“如果你这次考到多少名或多少分,就奖励你出去旅游,或者可以买贵重礼物”。邱惠敏表示,这种用奖励交换孩子好成绩的举动,也让考生不知不觉间对考试附加了更多意义,反而不利于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