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晚报 重庆工商银行推出“娃娃信用卡”
信用卡发放门槛一降再降。2月1日,重庆工商银行称,娃娃也有望办信用卡了。重庆工商银行称,由该行总行与银联合推的卡通型信用卡,已于日前在国内市场面市,估计不久即可进入重庆信用卡市场。市民申办这款信用卡,不需身份证,不受年龄、收入限制。该卡分正常额度和低额度两种卡,其中低额度卡适合包括16岁以下、没有收入的儿童在内的人群,少年儿童只要在监护人的同意下,便可到该行申办这种信用卡,一次最高可透支10元。
重庆仁格心理咨询所赵庆所长称,给娃娃办信用卡,对娃娃成长有利。娃娃手头有了信用卡,并不代表他会去透支。如果家长正确引导娃娃持信用卡透支,一方面能让娃娃学会理财,另一方面能培养娃娃“借了要还”的责任感。
声音
红网 银行过早瞄准了孩子
处心积虑地给娃娃办理信用卡的银行,尽管说得天花乱坠——能培养娃娃消费理念,可到底居心何在?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清楚。如果银行真的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大可不必用这种太容易引起人们争议的方法。孩子的消费理念也不是这样就可以培养出来的。
银行推出“娃娃信用卡”就是利欲熏心,把消费群体过早地瞄准了孩子。
新华网 这是在误导孩子
对于工商银行“可培养娃娃的信用卡消费理念,有利于信用卡的普及”的说法,一些家长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在误导娃娃成长”,重庆沙坪坝区小龙坎李先生坚决反对“娃娃信用卡”。他说,只有具有稳定收入的人,才能履行透支消费的责任,而娃娃不具备这些条件,如果在很小就养成透支习惯,可能还没长大便成了一个不诚信的人。同时,这还会让更多娃娃的攀比心理加重。“娃娃申办信用卡的行为不能提倡,”重庆金岛花园张女士说:“市民现在任何贷款、透支等行为,都会输入银行业个人征信系统,一旦有违约记录,很快便会进入信用黑名单,若娃娃持信用卡透支,他自己没钱还账,家长又不知情咋办?”
大众日报 实际是盯上了家长腰包
对于重庆工商银行的“宏伟计划”,对于专家们的“美好愿望”,笔者在此不得不泼些“冷水”,“娃娃信用卡”恐怕不但不能培养孩子“借了要还”的责任意识,反而会成为孩子无节制消费与攀比消费的又一“催化剂”。
所谓“信用卡”,其实就是先“透支”后“付账”的理财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各大银行信用卡部门一直以来都青睐公务员等稳定收入的群体,因为他们具有“相对稳定”的还款能力。那么请问“娃娃信用卡”的主人——儿童具有稳定的还款能力吗?如果透支,这笔钱应该由谁来承担?
事实上,银行敢于向根本没有还款能力的娃娃发行“信用卡”,实际上是盯住了家长们的腰包。就如同现在许多银行无节制地向“大学生”发行信用卡,既不需要收入证明,也不需要经济担保,只要填上家庭住址和监护人就可以。为什么呢?“秋后算账”时找家长就可以了啊!
如此作弄“噱头”的“娃娃信用卡”只能成为一些所谓专家们眼中的“实验良品”,真正懂教育、懂理财的人都明白,理财教育不是这样进行的,孩子的责任感也不是这样培养的。
凤凰论坛 关键在于家长而不是“卡”
再好的教育方式,没有家长的引导,孩子们也只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幼小的头脑中是没有所谓成年人的是非观与对错观的。
让孩子乱花钱,难道错误在孩子吗?孩子从出生到成长,所有的是非观都是从父母身上所获得,因此,父母不要抱怨社会与商家把孩子教坏了。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的行为就是父母行为的最好反馈。
这个信用卡既不会教谁好,也不会教谁坏。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张信用卡能够代替的。它只是个工具,在什么人手里,就做出什么样的事。
搜狐 会让孩子养成坏习惯
我不相信银行会出于培养儿童的目的发行此卡,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还不是为了赚钱?我是一个10岁孩子的父亲,我可以给他钱但我决不会给他卡。小孩子透支了自然是爸妈去还钱,怎么可能会让娃娃学会“借了要还”的责任?不但不能,反而会极大地影响小孩子的心理,养成不负责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