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招生数翻倍,教师在哪里
来源: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0-03-12

  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5%,大学毛入学率达到40%,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这是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不少教育界专家表示,上一轮教育规划就提出了类似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也正是该目标引来了大学的逐年扩招,及随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质疑。新近征求意见的纲要旧话重提,专家们指出,也许更该关注的是大学和高中的师资问题,否则,新的质疑难以避免。

  师资成为教育质量的瓶颈

  纲要提出:“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这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有数量和质量都足够高的师资来保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陈玉琨教授强调。他认为,现在已有的师资并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更不用说高质量的师资,办高质量的教育了。

  而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教授说,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数量要翻一倍,教师在哪里?办学的核心是质量,质量的保证就在教师。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认为,师资问题的核心首先是规模。如果说,今天中国教育的质量还不高的话,原因也很简单——教师不够,相对于学生的规模来说太小了。办学靠的就是老师,造楼、买设备都是外在的,投入资金就能办到,但好老师不是说来就来的。学生多了,教师跟不上,师资马上就被稀释了。“好老师要百里挑一,但是如果连挑的余地都没有,那还如何保证质量?”他提出,学生如果要扩招,教师也一定要扩招,否则质量不会有保证。

  学历“高消费”现象在所难免

  因大学扩招导致的师生比过低曾被广泛诟病。以上海为例,在2000年时不少高校的师生比已经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极限,但是目前上海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59万,是2000年的2.36倍,而高校专任教师只是原来的1.8倍。本市某高校一位教授称:“在这样的师生比下,即使是不合格的老师,我们也不敢淘汰。更别提什么提高国际化程度、建一流创新团队之类的高要求了。”

  不仅是普通高校遭遇师资困境,即使在名牌大学里,也同样如此。不少高校近年来都实行通识教育,但是一些名牌高校都因为缺乏足够的师资人选,导致通识教育平台的授课不能确保质量。至于研究生教育情况则更严重,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1998年—2004年间,我国在校研究生的数量增长了3倍,研究生导师却只增长了1倍,而2004年至今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仍然保持在每年35%以上的增长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导师不得不同时指导更多的学生。学历‘高消费’或者说是学历‘通胀’现象,都在所难免。”

  请给师资建设更多关注

  “《规划纲要》提出的未来中国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储备和提高教师水平的阶段。如果以现在的师生比同步翻一倍,将来有一半的教师都是年轻人,这是规划应该注意到的中国教育的国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教育质量提高而不是下降,是个艰巨的任务。”蔡达峰认为,“如果未来这段时间能把师资队伍夯实了,再往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才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与纲要制订的华东师范大学文新华教授认为,越是发达国家,师资的全球性就越是强,而目前我国师资基本局限于国内,如果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师资,需要国家有更多的投入。而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陆昉教授说得更具体:要培养一流的人才,一定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无论在高校也好、中学也好、小学也好,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怎样使得一流的教师能够在一流的学校里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既有理念的问题,还有一个政策配套的问题。目前大学毕业生首选的岗位并不在教育上。也就是说,现在教育岗位还不足以吸引优秀的毕业生。规划纲要必须给予这些问题更多的重视。本报记者姜澎

来源: 东方网-文汇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