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校长"失踪"折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透视暑期教育现象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0-08-06

  青海新闻网讯 “每个家长都想让孩子进好学校,可好学校就那么几所。”采访中,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校长很无奈,“走关系的人太多了,而我们也无能为力啊,所以能躲就躲。”

  这位校长的无奈显示的正是西宁市教育的现状——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资源不足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学生越来越多。据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西宁地区小学在校学生16.36万人,较2005年增长33.67%。西宁市教育局基教一处处长李鸿斌介绍,本地学生日益增加的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外来人员子女也急剧增加,目前,西宁市流动人口子女达3.2万人。以西宁市城东区为例,全区共有1.8万名学生,仅外来人口子女就达到8000人,外来人口子女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本市户口的孩子想上好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也想上好学校,他们到学校报名,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报名,按照西宁市关于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相关政策及规定,学校没有理由不收。

  与此同时,教育资源的不足便凸显了出来。有这样一组数字:目前,以国家标准计算,西宁市城区小学、初中、高中各缺154个教学班、117个教学班和46个教学班。由于办学条件普遍不达标,全市校舍面积共计差100万平方米,需拆除重建的校舍建筑面积达78.21万平方米。中学音、体、美及理科实验教学仪器装备率不到30%,小学不足7%,城市生均图书13.8册,农村生均图书15册左右,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学校比例仅占14%。

  虽然随着西宁市的建设、开发、发展力度的加大,教育服务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学生数量的增加和人们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加大,西宁市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为了争抢优质教育资源,家长们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好学校。这样,直接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好学校的大班大额现象严重。今年5月份,记者在西宁市城北区祁连路小学、小桥大街小学等学校采访时看到:小小的一间教室摆满了课桌,最后一排学生的后背不得不紧贴墙壁,而最前面一排学生的课桌紧挨讲台,两排课桌间的距离仅二三十厘米,组与组之间的距离也仅容学生通过,如果大人想从这里过,只能侧着身子,只能容纳50个学生的班里竟然挤了70多个孩子。

  几所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班里有本市户口的学生,也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还有流动人口子女,就在教室已挤不下的情况下,还有学生陆续到学校报名。

  在这样的情况下,名校校长各自都有一肚子苦水,“教育资源差距越大,优质学校校长所担负的压力也就越大。”很多校长这么说。

  采访中,一位校长说,均衡教育发展已被写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如今已有法律条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这样的消息无论是对家长来说,还是对学校以及校长来说,都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作者: 陈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