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中学课本,担不起传承鲁迅精神之“重”
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葛涛:真正理解鲁迅,要等到大学毕业后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尹平平
9月22日,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葛涛就鲁迅研究在当代的传播效果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现在是中国研究鲁迅最好的时代!”葛涛断言道。根据他的统计,自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是鲁迅研究相关论文最高产的十年。目前可供查找的共有四万余篇,其中有八千篇写就于这段期间。“这十年绝对是鲁迅研究历史的一个高峰。”
葛涛分析认为,这与大批研究者开始借鉴最新的研究方法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角度的拓展和研究资料的发掘。“现在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仅从启蒙的角度来看鲁迅,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和研究都更为全面了。”
以近期出版的《鲁迅大全集》为例,除了思想和文学领域,鲁迅在翻译、演讲、美术、金石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此前从未公开过的与夫人许广平之间的私密信件,也都得以展示。“鲁迅不光是金刚怒目,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生活上,鲁迅的涉猎都相当丰富。”参与编撰的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周令飞说。
与学术界对鲁迅研究的追捧形成对比的,是民间对鲁迅的片面理解甚至误读。
“现在80后看鲁迅的人越来越少。”长期从事鲁迅精神的网络传播等课题研究的葛涛发现“很多人、尤其是青年,对鲁迅的了解比较片面,很多人最近一次读鲁迅的作品,还是中学时期读课本上,甚至还有人坚持认为鲁迅是日本人的汉奸,并且乐于在网络上传播这种观点。”
鲁迅之所以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葛涛看来,是因为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年轻人更关注物质层面的追求,没有开始“人格的觉醒”。
葛涛并不否认课本是帮助人们从小开始认知鲁迅的最好方式,但他认为,目前很多教材中对鲁迅文章的选取和阐释,没能完全反映出鲁迅的本意。
他举例说,鲁迅曾跟自己的学生孙伏园亲口说过,创作《孔乙己》只是为了表达一种对落魄文人的同情,并从看客们对孔乙己的冷漠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但咱们现在课本里给出的解读却是批评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这和鲁迅的本意是有出入的。”
此外,他也指出,不能将对鲁迅作品和精神的传承任务完全交给课本。“孩子们可以从课本中看到一些经典的篇目或片段,但很难指望他们当时就能够理解。”葛涛说,“想要真正理解,必须要等到大学毕业之后,当你进入社会,有了阅历,遇到挫折,经过社会生活的冲击和洗礼,再重读鲁迅的经典文本,你才能对鲁迅的很多东西产生共鸣,才会想到主动去追随鲁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