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都是你最关心的!8个有关教育改革的问题
来源:四川教育厅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7-10-25

  4.女童教育
  记者:十九大报告里提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请问代表们,在农村尤其是比较贫困偏远地区的农村如何进一步推进女童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十九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黄俊琼表示,她在农村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农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孩子也比以前享受更好的教育。随着老师们的一致努力,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她对此充满信心。
  在谈到农村女童教育问题时,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他三十多年前在乡镇中学工作,那时女生占班上学生的比例还比较低,大概百分之二三十。现在回山东高密老家,发现那里农村女童教育已经毫无问题了,男孩女孩都是宝贝。现在他在海淀北部农村学校兼任校长,班上学生男女大致各半,有时女生还略多一点。从这一状况来说,他对解决好女童教育问题这件事有信心。
  5.教育改革
  记者:说到中国教育的改革,我记得陈宝生部长有一句话,就是三个“心”,小学要开心,到了中学阶段要活心,到了大学、研究生阶段要静心,我想他这三个“心”是教学改革希望达到效果。这个效果,好像跟已有的西方式的教育是相连接的。我就想到一个事,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改革,尤其是我们的大学,要跟世界国际的最高的水准接轨,在这一块上,我们正在做一些什么样的努力?如何达到这三个“心”所能达到的效果?
  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小学要开心、中学要活心和大学要静心,这句话是陈宝生部长在十一学校考察时讲的,确实符合教育规律。小学怎么开心?除了课程本身更加符合孩子特定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还要释放出更多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时光。中学要活心,是希望孩子能够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把自己打开。到大学要静心,就是学生通过基础教育找到一个本来的自己,踏上一条符合他成长意愿的路径,这时候他就可以潜心去钻研。
  李希贵说,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和教育理想,整个教育系统确实做了大量努力。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就是陈部长提到的“全面施工、内部装修”。这个“内部装修”,最重要的是在课程体系上,通过允许学生选择,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我们的教育过去更多地希望按照我们的意愿,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学生,不太留心学生的意愿。但今天,在建设一个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现代国家的路上,就需要在某些领域有个性、有专业甚至要痴迷于这个方向的青年。这时候,要通过教育的转变,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他自己,发现他自己,唤醒他自己,最终成为他自己。什么叫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养活了自己,服务于社会。所以怎样让学生达到开心、活心、静心,“内部装修”的任务仍非常艰巨。
  6.工匠精神
  记者: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够强,请问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十九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说,社会氛围的营造对工匠精神特别重要。最近有两个小的事例,让他感觉到这个氛围正在形成:前两天,世界技能大会现场传来喜讯,中国金牌数名列世界首位,还拿了十几个大奖。这样的消息在朋友圈和网上传播的时候,很短时间就有“10万+”的点击量,朋友们都很关注。拿到大奖的,有一个是江苏一个技师学院的学生,他带动和激励了很大一个群体特别是技师学院的学生。还有一个小的事例,就在十几天前,国务院新闻办有个发布会,找了全国九名一线基层的党员代表,他也非常荣幸地参与其中。这九个人的身份,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一线的,高铁、桥梁、水利、电梯的一线工人。如果都能这么重视工匠精神,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工匠精神一定会成为中国精神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九大代表、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怀说,学校层面首先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教育教学当中,要注重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第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想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老师首先要有匠人的精神,通过我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带动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第三是在公共课、专业课和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
  7.“双一流”建设
  记者:前不久教育部等部委发布了双一流建设的名单,这份名单引起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请问在座的高等教育的代表,请问对这份名单您怎么看?
  十九大代表、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说,这次“双一流”名单的遴选有一套比较好的制度设计和标准,包括确立了一个基本的遴选准则、规则和标准,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以及动态筛选。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整个办法和规则还会不断得到完善。
  “双一流”建设不是用来说的,而是要用来干的。不是拿来做排位的,而是要建设的,通过建设,在不同的时段达到世界一流学科的水平、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这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制度设计和要求,所以更强调干。通过“双一流”建设,实际是强化高校的内涵建设,带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发展。它的两个直接目标,一个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一个是在本世纪末把我国由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任重道远,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这样一个宏大设计而努力。
  8.高校思政
  记者:现在的思想政治课大家都知道有一定的抬头率不高、不接地气方面的问题,很多思政课老师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有的老师把课堂变成了相声大会,也有的老师是自己现身说法,自己做标本。请问各位代表,你们怎么评价这样的尝试?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思政课更加受到学生的喜爱?
  十九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就像为学生精心烹制一顿大餐。要想做好这顿“大餐”,其实就是把握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知道学生喜欢什么,第二是知道自己厨房具备什么,第三是知道大餐如何送给学生。第一,就是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口味,喜欢甜的还是咸的,教师要清楚学生有什么特点。第二,知道厨房有什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想做一顿大餐,如果发现厨房材料很少,没有的话就得去买。第三要知道大餐怎么送。中国人评价饭菜好不好叫“色香味俱全”,这是从形式、包装、内容包括交流手段上都提出了要求。如果能从这三个方面,从学生立场、老师角度和传输过程做好充实和补充的话,思政课效果值得期待。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