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覆盖大中小学教育!衢州这场教育大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来源:浙江新闻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19-06-28
6月27日,衢州举行全市教育大会,会议上释放多个重要“信号”。
一、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调整
要坚持“事业+产业”“补课+超前”“市域+县域”,进行系统性、全局性思考和研究。在研究中把握好适度超前、部门联动、市县一体三条原则。
二、培育打造更多优质学校
衢州教育要发展,各学校、各学段的教育质量都要提升,要把优质教育资源这个蛋糕做大,努力实现人人“学有所教、学有优教”。要以“互联网+义务教育”为抓手,推动优质城镇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结对,用好信息化手段,构建城乡同步课堂,让乡村学生同步享受优质教学资源。
三、教育小镇加快谋划推进
教育小镇是高铁新城“北斗七星”中重要的一颗星,它对高铁新城乃至整个城市能级的提升都至关重要。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高铁新城外国语学校项目,努力建成四省边际地区的标杆性项目,确保2021年9月建成投用。要加快衢州高级中学迁建、市委党校迁建、衢州电大新建、浙大“两院”、教育发展中心新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大知名高校或其分校、研究生院、研究院的引进力度,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推进大培训
“大培训”涉及很多方面,既有学校的培训,也有部门的培训。要统筹各方力量,打破部门壁垒,打通体制内外,实现技能人才共育、师资队伍共享、信息资源共用、社会服务共推、技能证书共认、就业渠道共建。同时可以更多地采用现场教学、实践锻炼、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关键是要务实管用。
五、两所高校加快转型提升
衢州两所高校要加快转型提升、服务地方发展。总的要求是,要与衢州正在大力发展的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字经济智慧产业相结合,与衢州发展急需的人才相结合,真正做到有用、好用、实用、管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衢州育工匠。
六、加快职业教育改革
衢州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从县域办学转向市域统筹。职教改革关键要做到“五个统筹”:统筹专业布局、统筹优质师资、统筹区域招生、统筹实训资源、统筹毕业就业。重点是抓好校企合作共建,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建立实习工厂、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校企合作共同体”。
七、加快补上学前教育短板
学前教育关系到一个地方能否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要根据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尽快完善幼儿园布点规划,做到适度超前。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做好设施配套、提升管理服务。
八、扩大开放合作办学
教育一定要“开门办学”、借势借力。要通过与知名高校合作,与社会资本合作,与周边地区合作,开展国际合作等路径,引进优质资源、品牌资源。
九、加强书记校长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学生的未来。要实施“领头雁”工程,培养一批年轻的骨干书记、校长;加强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传帮带”和品牌效应作用;要按照“三年任期、一年一考核、三年重新申报评定”的大思路,对书记校长实行任期管理和年度考核。
十、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开启心智,唤醒良知”,学生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书记、校长、教师,首先要搞清楚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平时经常去哪里,交什么样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大家坐得住、能听懂、好接受。
具体部署三方面九项工作:
对标现代化,补齐“三大短板”
一是学前教育短板。要全力扩大公办园覆盖面,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公办园。要大力发展普惠性优质民办园,做好精细化服务,努力让更多的适龄幼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学前教育。
二是基础教育短板。要规划先行,从源头上加快突破;要城乡统筹,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要开放办学,以“互联网+”提升质量。
三是高等教育短板。重点支持、大力扶持衢州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升格衢州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加快推进浙大“两院”项目建设,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引进浙大科研团队。
激发新活力,抓好“三大改革”
一是围绕基础教育,深化评价体系改革。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重点做好科学评价学生、科学评级教师、科学评价学校。
二是围绕职业教育,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打通职业院校学生升学通道,坚持市场化和服务本地导向,加强专业学科统筹整合。
三是围绕教育服务,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继续深化完善教育服务领域“十个一”改革。
促进新发展,落实“三大保障”
一是强化财政保障。要严格落实国家、省里教育投入政策,创新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使用绩效评价机制,确保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保障学校持续发展;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
二是强化师资保障。要加大名校长、名师的培养力度,推动人才政策向教师队伍倾斜。同时要更加注重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
三是强化安全保障。要严格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继续实行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和弹性上学、放学,缓解“接送难、高峰堵”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