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红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8-10-27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专访时指出:培养我们自己的大批创新人才,首先要从孩子做起,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们进入中学、大学后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下培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温总理的这一论断,是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鼓励,也指明了基础教育的核心意义所在。
   
     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调整我们已有的、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因为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逻辑能力、责任目标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
   
    有专家在谈到高中课程改革时强调:必须思考课程如何适应将来多样化的需求,不是让人人服从于课程,而是课程怎么为每个学生今后多样化的发展和前途服务。
   
     当今时代随着知识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学校教育阶段获得的知识再多,也无法追赶知识激增和知识更新的速度。为此,教育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不断探索创新的欲望,使学生逐步养成一种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在课堂与教学实践中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从学校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要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目前,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必修科目,三年学习期间共占有15个学分。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精神,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毅力。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有相对明确的主题,这样便于进行系统安排和专项设计。
   
     当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最适宜自己个性发展的课程内容,可以激发创新兴趣和探索精神。因此,在实际探索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弱者的强项,为学生展示其成功搭建平台,帮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校本课程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我们学校开设《摄像技术》课,学生将自己拍摄编辑的节目在校园中播放;又如《微生物培养技术》课上,学生抽检教室空气,加以细菌培养,并寻找新的卫生检查方法。对此,有学生感慨地说:“校本课程让我们知道了世界如此奇妙。以前教科书就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变成了我们的教科书。”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是一场关系到民族未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课程改革不是教科书的更新换代,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增减,而是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和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资源利用和开发、学校文化建设的综合改革。因而,它是我国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抓手——对于学校来说,课程改革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教师来说,课程改革为他们的专业成长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极大的舞台;而对于学生来说,课程改革则为他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作者系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天津市实验中学校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