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部门对本市10个远郊区县农村教师现状进行调研———
本报讯 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堪忧,大多教师教非所学。昨天记者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获悉,根据2007年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显示,本市农村专任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有些学校已经有10年没有进新教师,36到45岁年龄段教师出现断档。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对本市10个远郊区县农村教师现状调研发现,教非所学现象在农村教师中非常突出。目前,本市农村小学普遍实行包班教学,一位教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当班主任,教师很难定位自己是语文教师还是数学教师。由于班级少,为了满工作量,一位教师要教多个年级的多门课程,同时还要兼任管理工作;农村初中非中考科目基本是由非本专业学科的教师兼任;农村地区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缺口比较大,几乎都是非专业的教师兼任。
“造成教非所学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北京教科院教师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说,“第一,缺乏相关专业毕业生,需要的学科教师,无法及时补充;第二,学校规模小,教师编制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学科的教师配齐全,普遍出现跨年级、跨学科兼课的问题;第三,由于教师教育体制转轨过程中,各区县中师取消,高等师范专业学生大多留在城镇高中,所以农村中小学引进的基本是非师范专业的专科生。”
没有稳定性的新教师来源让农村校长们头疼,有些区县农村中小学已经10年没有进新教师了。许多区县中师学校的撤销,以往农村学校这一新教师补充来源没有了;城市本专科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即便来了区县也优先满足高中需求。而按照学生数量配备教师数量的旧体制,也使得部分学校尽管结构缺编,但教师总数却超编,无法招纳新教师。
农村中小学学校还留不住优秀教师。有68%的农村校长戏称他们学校成了“为城区培养优秀教师的基地”。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中小学36到45岁年龄段甚至呈现断档现象,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积累不成熟,年龄较大者知识结构老化。
在流失的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待遇低,农村教师家庭月收入除了必需的开支后,每月用于储蓄的仅为4%。
记者了解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问题已引起教育部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农村教育硕士项目提高农村教育学历水平;这两年推出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中,要使免费师范生毕业后至少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两年;教师培训重点转向农村中小学等。但如果扩大教师编制、提高待遇、竞争上岗等根本问题得不到尽快解决,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