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锦江区教育局在17中举行“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要求所有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加强家校沟通,使学校、家庭合力搞好教育。据悉,锦江区教育局还专门编撰了《教师家访手册》,指导教师有效家访。
锦江区教育局要求包括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参与家访活动,三年之内必须“遍访”所教班级学生家庭一次。也就是说,小学教师必须在六年内到每个学生家庭家访至少两次;初中、高中教师必须到每个学生家庭家访至少一次。
昨天,来自锦江区各学校的教师代表在启动仪式上拿到了锦江区教育局编撰的《教师家访手册》。他们表示,今后家访“有章可循”了,会使家访更有实效。据了解,锦江区《教师家访手册》包括家访的作用、目标、原则等内容,也有家访前的准备、家访的技巧、家访中交谈的艺术、家访的禁忌、家访礼仪、家访中教师权益的保护、怎样处理家访中的突发事件等实用知识,更有家访情况反馈和追踪、家访随笔等“作业”。锦江区教育局规定教师家访须做好家访记录,分析研究学生家庭情况、个人情况及环境影响等,认真总结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规律。该局还规定,教师家访不得接受家长任何形式的礼金、礼物及宴请等,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
上门家访
有收获也有尴尬
2002年2月,17中开始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在家访工作中,17中一直要求每位老师每一学期至少家访4次,班主任和党员不低于5次。至今,该校教师累计家访4580人次,共收到家访记录4520份。每学期期末,17中都对家访工作进行“谈家访”“谈师德”“谈年级管理”三个方面的总结,还出版了一本《花开的声音——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随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头几年中的家访工作中,该校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是老师不理解。有些老师认为,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抓学习,家访纯粹是“花架子”;还有的老师认为,关于学生的问题通过电话沟通或者在家校联系本上留言就可以了,情况严重就请家长到学校来解决,上门家访已经“落伍”了。其次是学生不理解。学生一听说老师去家访,整天都提心吊胆,或者编种种理由说家里没人,父母没空。学生总认为老师到家里去,肯定没有什么好事情,要么就是去告状,要么就是一起想办法“收拾”他。第三是有少数家长对家访工作不太接纳。有的家长认为老师去谁家家访,就是谁家的孩子学习不好,或是犯了错误。有的家长工作很忙,老师到学生家去,可家长总是不在家,有的甚至是去了几趟也见不着人。据了解,17中教师家访,几乎都遭遇过闭门羹。
上门家访 因为接近所以亲近
据了解,我市不少中小学班级的老师与家长都建立了QQ群,及时交流几乎没有障碍,打电话也很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但是,许多学校都没有放弃传统的上门家访。
锦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卢雪梅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传统家访很有必要,尽管电话、网络、教师博客等多种新手段新技术的出现,也可让学校和家长沟通,但不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校外的真实生活。
17中校长胡文武认为,电子家访只能以文字口头交流,真实的情感交流只有靠上门家访来实现。他认为,电子家访“短、平、快”有利于家校互动,但传统家访的作用现代通讯工具无法替代,因为传统家访更能融洽师生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师通过对学生生活环境的了解分析情况,因材施教。川师大附中校长易国栋说,每个孩子都有最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家访有利于老师找到这种途径。
家访,敲开心门!
——17中校长胡文武谈上门家访
家访曾经是我国教育的传统。上门家访,老师、家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会形成教育磁场,形成教育现场,形成教育合力场。
如何处理好家访与育人的关系?胡文武说,家访既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又是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三者是有机统一的。为了调动家庭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密切家校联系,家访势在必行。
17中从2002年开始开展的“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要求教师在家访前精心策划,做好准备工作;在家访中遵循四个法则:帮、勤、细、激,即对生活贫困生家访要“帮”,对行为极端生家访要“勤”,对性格内向生家访要“细”,对优生家访要“激”。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然后对症下药帮助、教育学生;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一些隐蔽性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社会交往情况,帮助学生走出交往的误区;通过家访和家长一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理想信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走出迷茫,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记者 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