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教师影响、未来,“头脑风暴”在所难免
来源:山西青年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悦涛 田凤凤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8-07-29

新课改已至,各位高一老师准备好了吗?从心理上,从备课内容上,从教学方式上,还有很多无法预知的变化上,本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处于课改旋风中心的老师,他们几乎都发出了一种声音,那就是先要转变理念,理念不变,寸步难行。的确,一直牢牢驾驭着课堂主动权的老师突然要“退居二线”,让学生做主导,让老师做引导,这场变革不可谓不大。前面的路怎么走,很多老师心里依然没谱,学生评价标准、高考考核标准,这还都是谜,但谜底迟早要揭晓,老师们首先要做的是给自己“洗脑”。

知识和情感同时传递    太原市教课研中心语文老师  曹俊

      谈到课改对语文老师的影响,曹俊用了这样一句话:“新课改要求老师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换句话说就是学科素养要高,否则就很难胜任现在的教学方式。”
 过去讲课,老师只要不漏掉知识点和能力点,就能完成任务,但现在讲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既要有知识点和能力点,还要讲究过程与方法,同时要蕴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此外,这次课改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过去老师的单向灌输,老师不能独霸课堂,而是和学生互动,如果老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够,执行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课堂的即时生成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民主化、开放化,学生可畅所欲言,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见的,这可能会让教师防不胜防。只有不断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样的课堂自然会精彩纷呈。

内容多课时却很短    太原市教课研中心英语老师   孙静

 这次课改对老师跨学科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新教材的内容涉及19个领域,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果老师自己先弄不明白,那就没法教学生。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以前一个单元的内容,老师从前往后按顺序讲就可以了,但现在老师要有选择性地挑出一部分重要内容去讲,甚至是把内容整合在一起去“诠释”,而这对老师的要求就会更高。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感觉到必修和选修的总体内容有点多,而课时却有点短,现在还不知道怎样去妥善安排这一问题,老师们也只能边摸索边改进。现在,我们要多向其他省的同行学习,见多才能识广,要广泛寻求机会学习同行的优点,“择其善者而从之”,在借鉴中提升自己,毕竟,人家有的地方课改已经有五六年经验了,而我们才刚刚开始,经验和教训都要拿来学习。

听力还是重中之重     ◆山大附中英语老师  陈芳

 “先别说课改的内容好不好,单从封面来看就很吸引人,颜色鲜艳,视觉效果首先就很刺激,学生应该喜欢。”陈芳很直率地说出了自己对新教材外观的看法。
 “这次课改其实更加完善了以前一说到英语课就说的‘听、说、读、写’内容,听力应该还是重点中的重点,虽然高考标准要等到明年3月正式出台,可听力测试要进入高考计分这块应该没什么问题,现在就是不知道比重大小问题。”陈芳表示,如果一旦不把听力测试加入到高考计分中,那就基本上倒退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了。山大附中一直就特别重视对学生听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听力课的比重就比较高,“我们要向高校输送真正的好学生,而不是只会应试的学生。”
    从总体上来讲,新课改强调的是老师引导、学生自学,同时通过让学生大量阅读提高自身水平和能力,按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完高二第一学期的课程后就能达到高考要求。在日常教学中,静态的东西少了,动态的东西多了,而且考试的频率也会下降,学生不会为应付考试而疲于奔命,这也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所在。
 新课改的内容也特别贴近学生,语言更加有趣,内容也很生活化,按照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应该会喜欢他们的英语课本。

新理念渗透在教学中

 对于新课程改革,民办学校的教师有他们的看法。在杏花岭实验中学里,今年高一的老师放暑假都没有休息,培训完课程,他们还每天到学校研究课本。拿着新旧课本进行对比。在学校里有四位特级教师,他们是学校聘的优秀教师。提到新课程改革,蒋老师表示,新课程改革是在课程内容、形式上都有所变化,但是再变也变不出教材。内容还是那些内容,只不过编写形式和要求不一样了。根据不同的课本要求,转换授课形式,对老师们来说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关键的问题是能否把新的理念渗透在教学中,而不是说教材有多大变化。

对中老年老师是挑战
◆山大附中历史老师 杨冬生
 “老师当然首先要变,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然后转变课堂教学方法,然后是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要变。”杨冬生用三个“变”字表述出他对新课改的看法。
 杨冬生表示老师以后上课要首先遵循课标,通过每堂课落实课标,其次是要改变以往的备课方式,因为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模块式教育法,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所以老师一定要提前做好铺垫,每堂课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快。“从今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了,而新课改的要求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现在老师就要解决好新课改和高考之间的关系,寻找一个契合点,让学生二者共赢。”
    杨冬生还表示,新课改对中老年教师提出的挑战更高,毕竟他们以前接触的教材“过时”了,基本上要推倒重来,观念要变、教材也要变,教学方式还要变,不下辛苦很难跟得上,老师们都得加把劲。如果我们教师还抱着当初在学校学的那一点点知识来应付教学,自然会捉襟见肘,陷入困境。所以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老师和学生都要“换脑”
◆山大附中数学老师 李晓芬
    “这次课改对老师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比如教学理念就要发生改变,以前的教材逻辑性很强,老师好驾驭,但现在可不一样了,这种模块式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是种挑战。”李晓芬这样评价本次课改。
    其实这次新教材增加了不少内容,比如大学里才学的二分法和矩阵,现在出现在高中数学的选修课程中,以前老师不讲的东西今后也要涉及。必修和选修的书加起来有11本,可具体到哪些内容是高考要考的,现在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很多老师心里也没谱,只能灵活应用,走一步算一步。当老师的当然想把所有的内容都教给学生,但时间肯定是不够,这是需要讨论的问题。此外,新教材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了,要求学生的参与性也强了,老师和学生都要“换脑”,怎么顺利“换脑”也是个问题。
    “说来说去,高考还是指挥棒,老师学生都得听这个指挥棒的安排,走多了走少了都不行,但不管怎样,新课程还是要有新教法,不能走老路。”李晓芬告诉记者。

多为学生未来发展考虑
◆山大附中物理老师 张娟
 显而易见,新教材是压倒性地考虑了学生“利益”,老师只是教材的诠释者和开发者,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老师将不按照原来的知识为主线去答疑解惑,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山大附中以前就比较侧重于实践活动,老师会经常性地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小试验让学生去实践,现在来看,这样的小试验以后要做的更多。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张娟感觉到新教材的内容稍微有点“乱”,主线不够突出,重点也不够突出,比如以前力学上的动量守恒定律,现在放到了量子部分,这好像不太合适,可能是考虑学生在高一就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点偏难。
 “但不管怎样,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不能只拘泥于教材,拘泥于课堂,只要符合学生的根本利益,老师就应该去做。”张娟告诉记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