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教师在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本报记者 刘凤梧 摄
实习生 张蔷 本报记者 刘凤梧
上门家访目前已经渐渐被电话家访、邮件家访、短信家访所取代。而在哈尔滨市虹桥学校,这个有着136个教学班、7100名学生的学校,却靠着350名教师,把上门家访从建校之初一直坚持到了现在,整整13年。虹桥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直接促进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近几年来,虹桥学校升入省重点高中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2010年的中考,公办学校中的第一名就出自该校,毕业的600多名学生中,有30多人升入哈三中。
“要来家访?那好,非常欢迎。”孩子上学6年来,张先生头一次接到老师要来家访的电话。
张先生的儿子在虹桥学校信恒中学部初一八班就读,入学仅一个月,班主任金玲老师就打来电话要家访,这让张先生感到很意外。
金老师在家访中向他详细介绍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爱好、不足以及跟同学之间的关系等情况,并建议家长重点抓一下孩子的英语学习。
金老师走后,张先生跟妻子与儿子进行了一次长谈。“从那以后,我感觉孩子的一切表现都很积极,特别是学习成绩上升很快。”张先生说。
校长郭瑞春说,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老师通过家访不仅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还能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更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家访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的学校已经不坚持做了,但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所以一直进行着,很受家长认可,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郭瑞春说。
记者发现,在《虹桥校史(1997—2008)》中,详细记录了该校黄河路校部、信恒小学部、红旗校部十一期间老师共家访71个班级的统计情况,其中有的家访面谈率达到98%。
除了上门家访外,虹桥学校的老师还随时保持与家长的信息沟通,这是虹桥学校每一个老师的日常“作业”,更是老师家访的一种延伸。
“天气变了,请给孩子戴好帽子手套,叮嘱孩子走路时放小脚步,也请各位家长注意路上安全。”作为黄河路校部四年五班的学生家长,孙薇薇已经不是第一次收到孩子的班主任唐秀梅老师这样的短信了,每一次读短信时都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在今年9月初的校园艺术节中,对于红旗校部一年七班出什么节目,一位学生家长建议:“可以挑一些身材个头都差不多,而且有舞蹈基础的孩子组成一个队,这样肯定能胜出。” “这样不好,要演就一定要班级所有的孩子都参与。”班主任孟繁丽说:“我们班是否能获奖,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后演出非常成功:全班21个女孩全部上台,统一身着红色短裙,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那一刻,台下掌声连绵不息,每一个孩子都尽情享受着观众的认同。
“在虹桥学校,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被歧视,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被放弃。”郭瑞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