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每周5档教辅课:半为生活,半为公益
来源:解放网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0-08-19


        本报记者 徐瑞哲

        这桑拿天里,田中伟热伤风了。一清早,他从华东师大第五学生宿舍出发,坐轨道交通3号线换9号线。在开往松江新城的途中,他犯困睡着了。车厢里空调开得很大,而一出车厢就是冰火两重天。

        在完成这次两个多小时的心理辅导课后,他不得不告病暂停了两档家教。但这周的打工生活,还有3档课程等着他去上,其中包括为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开设的公益教辅课。

        没法向父母要一分钱

        这是田中伟大四前的最后一个暑假,他并没有回老家。他之所以考华东师范大学首届公费师范生,主要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怕考进大学却交不起学费。田中伟生活在重庆涪陵下辖的石沱县乡间,父亲年过花甲,母亲残疾在身,他是家中独子。从初中读到高中,田中伟就一直靠社会上的公益助学金支撑。他学习成绩优异,老师指望他考入北大清华,但他最终以不错的考分进了华东师大的特色专业——心理学专业。

        公费师范生每年5500元学费是全免的,但学校每月发放的400元生活补贴,对在沪生活而言并不为多,何况他还选修了英语作为第二专业,每学期1000多元学费必须自付。田中伟没法向父母要一分钱,全靠打工挣钱养活自己。跟不少大学生一样,他也学以致用,从事家教。

        眼下,田中伟手边有初中生、高中生家教工作各一份,每周各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根据学校家教服务的统一“价码”,初中生每小时35元、高中生40元。

        与人群恐惧症患者打交道

        田中伟并非一个普通的家教打工仔,他除了每周面对中学生,还得每周面对 “非常人”——人群恐惧症患者。这些患者通过学校牵线搭桥,由田中伟这样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口辅导。田中伟辅导的是一位学生,19岁,高中休学约三年,如果还不能恢复基本的社交功能,就要退学。由于怕见人,这个学生整天躲在屋子里打游戏,不然就是睡觉。他母亲很着急,请田中伟来做心理按摩。

        第一次见面,在患者母亲陪同下,田中伟用了“感恩教育”的心理教辅方法,让他意识到,应该对得起全家对他付出的那份爱——学生不但没有排斥,反而流下了眼泪。接下来几次,田中伟总是先安排一小时谈心,比如教给他一些情绪管理方法,避免再对父母发脾气、闹情绪,保证到厅里与家人共餐;其后一两小时,田中伟带他去户外转转,打羽毛球、游泳……有一次,他俩去打台球、吃火锅,居然一起外出了5小时以上。田中伟甚至教会了他打“三国杀”——一种很流行的多人牌类游戏。最令田中伟骄傲的是,最近这个学生被他说动,去了人山人海的世博会。他们选择了世博主题馆里的生命阳光馆、城市人馆等,一起接触不同人群。尽管他依然不时低头甚至蒙住脸,但已是一大进步。

        对于田中伟,这尽管是一份每小时80元的打工工作,但他已视此为一份责任,视他的心理辅导对象为一个朋友。即使不在对方身边,两人也常发短信相互联络。

         无偿带教一班学障孩子

        上周六下午2点40分,气温39摄氏度。田中伟作为义务家教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与10多名志同道合的同学在校门口集合,步行前往长风街道社区中心。这些队员从本科大一到研究生都有,其中约一半人都接受过奖学金或助学贷款,报名参加服务队是他们主动回报社会的一种行动。

        在社区组织下,那里有40多个孩子等着这帮大哥哥、大姐姐。他们中既有幼儿园小朋友,也有小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学习障碍:有的有视力、听力障碍,有的脑发育滞后,有的有多动症,有的画直线画不直……

        由于天太热,这次只有20多人参加两小时的辅导班。第一小时,先在学习室“做功课”,除了完成语数外学科的题目,田中伟他们还一对一跟孩子玩 “笔头游戏”——在纸上画迷宫、走迷宫,把好几个点连成一条条直线,把画了一半的图案补全……第二小时,田中伟的精力消耗就更大,因为孩子们进了活动室,从走平衡木、跳绳到室内攀援的都有,“陪玩”实在挺累。

        跟田中伟最要好的是小胖。他仿佛一只懒散的“小熊猫”,注意力难以集中,非常喜欢睡,一有机会就躺在地板上、垫子上,拉都拉不起来。田中伟一直盯着他,好说歹说,找他拍球玩,培养兴趣点,并用糖果加以激励。几次下来,小胖变得听话了,很“认”田中伟。类似这种“最佳拍档”的关系,让义务家教志愿者们最有成就感。

        尽管每次下课时都口干舌燥、精疲力竭,但这样的公益教辅活动,田中伟已经做了两个暑假,而且每个周六都从不落下。

        记者手记

        打工打出价值来

        时值暑假,大学生打工率挺高,工种五花八门,回报有大有小。

        有人重利,追求工资,力争最高的“性价比”;有人重名,强调经历,希望在简历上留下一笔。这些打工动机都合情合理。而记者所见的一些大学生打工者,在名利之外,更是打出了自身价值——大学生的价值。

        田中伟可算其一。这个家庭条件极其困难的公费师范生,要在上海这座大城市里养活自己,又不能给老父老母增加额外负担。他中学成绩常排学校前三,又就读师范专业,利用社团组织关系,完全可以再找几份给初中生、高中生当家教的轻松活儿,“跑跑量”,多挣点。但田中伟没有这么做,他挑了难度大、压力大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心理学方向师范生中唯一担此任务的人。尽管大学生打这份工远比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拿得少,但他并没因此将工作质量“打折”,依然对他的“客户”高度负责,且初见成效。更可贵的是,他还与他的志愿者伙伴们,把周末宝贵的打工时间拿出来,义务陪伴有学习能力障碍的孩子们,利用自己的所长,努力教会他们学习。

        可以说,这种大学生打工打出的不仅是金钱、简历,更是专业、质量、责任和爱心。大学生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这种价值即使在短短的暑期打工中也能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