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把幸福和快乐带给乡村的孩子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陈强 刘学源 编辑:江淼 时间:2010-08-05

 “干教师这一行虽然苦点累点,但看到学生们成长成才,我虽苦犹甜,终身不悔!”

 20100805094358.jpg

张玉霞在指导学生作业。(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陈强 通讯员 刘学源

  她曾是个在苦水里泡大的姑娘,劳累过度加上营养不良,到了成年体重只有40公斤;她又是个苦中作乐的人民教师,用智慧和汗水把幸福和快乐带给了乡村的孩子们。她,就是河南省太康县常营镇一中教师张玉霞。

  “教比天大,玉霞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常营一中地处偏僻农村,教师人手少,负担重;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张玉霞自告奋勇担任了班主任,还教6个班的数学和政治课,工作量超出了常人的一倍。为了不浪费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她毅然背起铺盖把家搬到了学校,自己做饭。平日每周回一次家,忙时十天半月也进不了家门。

  “玉霞说‘教比天大’,她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谈起张老师,该校王校长打心眼里尊重和感激。七年级(1)班曾是全校谁也管不了的“差班”,号称“四大金刚”的4名学生搅得班里不得安宁。张玉霞接手后,苦口婆心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一次不行两次,一周不行一月。为帮助他们,她磨破了嘴,喊哑了嗓子,甚至一连几宿不睡觉。孩子们最终被她的真诚所感动,流着泪发誓痛改前非。

  由于工资不高,再加上母亲和爱人常年有病,几千元的外债让全家生活十分拮据。张玉霞一件衣服穿多年也不舍得买新的,但发现学生罗静的衣服破旧时,张玉霞毫不犹豫为其定做了一套新衣。为省午餐钱,到城里进修她常自带干粮,但遇到贫困学生交不上书费、生活费时,她将从牙缝里省出的钱悄悄塞到学生手中。她观察哪个学生的学习用品没有带齐、留心每个贫困生从家里带来的菜有没有变质。刘刚同学生病了,瘦弱的她骑着自行车带着他去医院;王阳乘车的钱丢了,她掏钱补票再送上车。

  “为了学生在学校一住4年,一般人做不到。”谈起张玉霞的敬业精神,同事们充满了感慨和敬佩。

  “有张老师教我们的孩子,放心”

  “妈妈,让我上学,我就去张老师班里,不让上学,我就回家,其他班我不去。”记者走到常营一中七年级(2)班门口,恰巧遇到一个男生正向他母亲谈条件。当问及孩子为什么非要到张老师班里读书时,男孩的妈妈告诉记者:“张老师教我们的孩子,放心!”名校

  在当今农村,一些学生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不少孩子初中没上完就辍学。张玉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辍学孩子重返课堂,她挨家挨户进行家访,不停地劝说。动员张小阳返学,她先后5次家访都没做通工作。但她仍不放弃,又冒着大雨再一次登门。当满身泥水的张玉霞又出现在张小阳家时,孩子的爷爷感动地说:“张老师你放心,无论多难我都得让小阳上完初中!”

  在一次暑期家访途中,丈夫打来电话,说儿子发烧,想妈妈了。她强忍着眼泪,没有回头。几次母亲病重住院,她都因接学生上课而没能去照看。长期饮食不规律,她的胃病越来越重,但她忍着剧烈疼痛,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家访奔走劝说。

  就这样,她顶风冒雨吟唱着新时代的《劝学篇》,用一颗真诚滚烫的心说服了一个又一个家长。屈指一算,10多年里,她硬是把近百名辍学的孩子“拉”回了校园。名校

  “上张老师的课,时间过得特别快”

  “教书就是为孩子们制造令他们永生难忘的惊喜和美好瞬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长流水,而且这水要新鲜、环保和多功能。”在张玉霞的教学日志上,记者看到不少她自己写的话。名校

  为了充实自己,师范学校毕业的她刻苦学习,积极进修,通过自考取得本科学历后,又获得家庭教育培训师资格证书。她大胆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引进直观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直观感觉数字。在政治教学中,一改枯燥的讲解,设立学习小组,围绕当前国家大事、国际焦点讨论,适时引导,开拓了学生思维,增进了学生思辨能力。“上张老师的课,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以前上课爱开小差的毛病也没有了。”学生张玉由衷感叹。名校

  她在教室里设立自信专栏,开展以小组为单位争夺“小明星”比赛。凡是小组内学生有好的表现,就为该组加一颗星星,一周一小评,一学期一大评。通过类似的活动,培养了学生们集体主义精神和上进心,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从1992年以来,她所教的政治学科成绩及格率均是100%,优秀率在80%以上,她连续几年带的毕业班学生毕业合格率均为100%,所带的班级年年被评为校优秀班集体。名校

  2001年,张玉霞被河南省教育厅、人事厅授予省级模范教师称号;2009年,她又获全国优秀模范教师殊荣。在自己不断进取的同时,她还乐于帮助辅导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在她的带动下,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模范学校。名校

  汗水辛劳耕春圃,酿得桃李满人间。每年春节,考上高中、大学或参加工作的学生常结伴来看望敬爱的张老师。“干教师这一行虽然苦点累点,但看到学生们成长成才,我虽苦犹甜,终身不悔!”张玉霞说。

   《中国教育报》2010年8月5日第2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