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宝文 媒体人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然而中国的乡村教育却走向反面,日渐没落,这着实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作者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没有好的教师。事实的确是这样,可问题的症结还不止于此。
我的老家是豫东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落。全村有2000多口人,可如今在村小学就读的只有几十人。虽然村小学几年前就已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可对“不掏钱的学”乡亲们并不领情,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的私立学校读书,尽管每学期学费1000多元也在所不惜。并且这种情况不单单存在于我们村,可以说已“普及”到了相当广的范围。
经了解,原来自从村小学不收学杂费后,教育质量急转直下,和取消学杂费前相比,不是一般的差,简直差得一塌糊涂。老师都置换了身份,成“公办”了,没有了后顾之忧,同时也没有了压力和动力,敷衍了事,在其位不谋其政,任由孩子们“堕落”。
虽然乡亲们勒紧腰带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但并不是要全力往高等学府送,“能认识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行了”。结果,通常的情况是,勉强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后,很多孩子便踏上了打工路,有的给父母的生意打下手,有的则“独闯江湖”,我们把他们谓之“新生代农民工”。为什么不继续上学?“读书无用论”使然。在农民朴素的潜意识里,读书的目的当然是改变自身的命运,跳出农门,谋得一份好工作。可实际上呢,很多经过刻苦努力,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遭遇的却是“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要想找份糊口的工作,托关系,走后门成为常态,“朝中有人好就业”被现实一次次证明。这些赤裸裸的发生在身边的腐败怎不让农家子弟“杞人忧天”?
窥一斑而知全豹,正是出于种种现实的考虑,与其劳神费财地苦心经营自己的学业,倒不如出去打工挣钱来得实际。“逃避”上学,你能全归罪于他们“鼠目寸光”吗?
让农村学校有生机,让农民看到读书的希望、知识的重要,在当下转型期的中国,显然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